人文社科学院组织召开通识教育教学专题工作组第一次研讨会
2022-09-29     |     浏览量:2193

2022年9月29日下午,根据学校第一次教育教学工作讨论会安排,人文社科学院在B101报告厅组织召开 “通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质量的提高”专题工作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凌,副校长兼教务长方红卫,副校长兼商学院代理院长金李,专题工作组组长、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和其他专题工作组成员,以及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部门教职工40余人参加研讨会。

图片5.png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围绕南科大通识教育的战略目标与学科特色、南科大通识教育的现状、不足与提升思路等主题展开。陈跃红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外通识教育的发展脉络,他认为南科大能否建成具有世界重要影响力的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水准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如果没有一流的通识教育,南科大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流创新人才。简而言之,南科大通识教育的建设目标,不仅要在质量上达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前沿水准,更有责任探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要求、具有新型研究型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他指出,建校以来,学校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通识课程师资,教育教学取得一定成绩,初步实现了以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本科通识教育全覆盖,同时开始尝试南科大通识教育的特色路径。但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学生结构有待完善,育人文化氛围还有待形成;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建设存在数量和质量的短板;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平台、能力培养的训练空间和学习实践基地相对匮乏;具有南科大特色且能够影响国内外通识课程的教材等都急需提上日程。因此,基于学校“三步走”和“三三五”发展战略,如何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实施举措,建设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南科大新型通识教育体制,形成更加科学、更具特色和更有活力的南科大通识教育体系,是“通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质量的提高”专题工作组的研讨目标定位。他强调,首先要讨论通识教育在南科大“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科发展目标及学科定位,其次要讨论南科大特色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结构板块和教育体系该怎么搭建。陈跃红表示,希望大家在本次研讨会中针对上述问题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图片4.png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主持研讨会并发言

方红卫在发言中指出,在整体设计上,南科大通识教育非常有思路、有想法。南科大现在要培养四类人才: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管理者。对此分类培养的途径应该是有差异的。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南科大的学生以后到底要如何成为真正有用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识教育怎样和学生未来的“标签”、素质真正紧密结合起来,这与通识教育包括整体教育的设计,以及学校培养的氛围和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因为通识教育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从通识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南科大通识教育的要求来看,到底需要把哪些东西提炼出来,这次的研讨会开个头,看能否利用半年时间将其大致梳理清楚,然后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形成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本、硕、博通识课程体系,今后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实践,就一定会构建一个很好的南科大通识教育体系。

图片1.png副校长兼教务长方红卫在研讨会上发言

金李在发言中表示,本次讨论非常热烈,个人深受启发。他坦言,尽管大家对于通识教育还存在不同理解,但大家是在梳理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本次研讨会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还要继续梳理。他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说,南科大的通识教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从学校层面来说,方红卫副校长已明确提出,南科大准备培养四种人:卓越的科学家、顶级的工程师、优秀的企业家和出色的管理者。如果以此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就需要设置一个标签,凸显南科大特色,根据这个目标倒推,然后考虑怎么去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具体困难,比如资源条件是否能够支撑宏伟目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设置优先级,先解决哪些问题,再解决哪些问题。他认为南科大可开展全人培养,即博雅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最终要从哲学层面解决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一是专业技能教育,二是素质教育,三是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出现偏科的问题。在他看来,通识教育是奠基性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或者简单技能的传授,要考虑价值观的完整性,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能力、与时俱进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的培养。作为价值观塑造或者通识能力塑造的重要途经,要打通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三个不同阶段。他强调,人文通识是通识中最重要的,人文社科学院充分理解通识教育在南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办好本次研讨会、怎么做好通识教育,花了很多心思,动了不少脑筋,非常值得鼓励,但靠人文社科学院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因此,他希望举全校之力,发挥各个学院的特长,积极参与南科大通识教育未来的讨论和实践。

图片2.png副校长兼商学院代理院长金李在研讨会上发言

张凌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南科大关于通识教育历次讨论中最深入的,准备得非常充分,大家的交流也非常充分。接下来,他从南科大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他认为未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对于素养的养成、核心能力的养成、学生中心的养成。因此,需要从知识学习迭代的过程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在新的知识学习背景下来考虑通识教育。只有打通专业和通识,才能达到相互融会贯通、同频共振、知识融通的效果。他强调,要转变看待通识教育的视角,从教育管理者或教育设计者的角度,到从一个现代知识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和学习模式。充分考虑现代传播和在线教育方式,避免知识传授的重复性,以及资源投入受限等问题,完全从学生视角出发,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整合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此外,发展通识教育也要估量现有的师资、财力资源,量力而行,先行先试,建立好南科大通识核心课程,逐步实现1.0版本、2.0版本、3.0版本的更新迭代。

图片3.png党委副书记张凌作总结讲话

研讨会自由讨论环节,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再勇、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玮书、化学系副主任李闯创、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数学系教学副教授王融、教学工作部副部长叶飞、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王晓葵、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田松、艺术中心主任刘辉、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语言中心主任李远、图书馆馆长鄂鹤年、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部长薛铮、研究生院院长汪宏等人,先后分别就通识教育的概念及范畴、南科大通识教育现状及问题、如何建设具有南科大特色的通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研讨,期间气氛热烈、新见迭出,既有观点的碰撞与对话,也有思想的交流与共识,为进一步讨论并推进南科大通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供稿:人文社科学院

通讯员:陈劲松

编辑:陈劲松 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