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院组织召开通识教育教学专题工作组第三次研讨会
2022-11-24     |     浏览量:3585

2022年11月24日下午,根据学校第一次教育教学工作讨论会安排,人文社科学院在B101报告厅组织召开“通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质量的提高”专题工作组第三次研讨会。会议由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张凌,专题工作组组长、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和其他专题工作组成员,以及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部门教职工参加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南科大通识教育2.0版本的整体思路和初步方案、南科大通识课程体系优化和质量提升的实施策略这两个主题展开。陈跃红院长首先指出,前两次专题会讨论内容涉及20多个命题,经会后整理形成了针对南科大通识课程优化和质量提升的10个主要命题,具体包括:一是关于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作用的认识;二是关于数理化基础课究竟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是通识课的定位问题;三是如何看待语言训练课程,包括中文、外语、大语种、小语种,与国外通识课程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四是如果通识课程建立了一个体系,需要厘清普遍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创新性的通识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五是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通识知识的获取,与大学通识课程之间如何整合是一个挑战;六是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特点是什么?如何与专业课区别?需要考虑通识课程的广度、深度和知识边界的把握问题;七是处理理解跨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八是关于通识教育学分化课堂教学问题,以及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区别;九是如何处理通识教育的课程、师资、平台设计、校园、通识文化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十是通识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陈跃红进一步提炼出三个核心问题,他认为这三个核心问题应该从南科大2023-2026“双一流”建设五年阶段,设计一个分层次、结构性、有重点的实施思路,这又可以从五个方面予以考虑:一是理念层面,一定要强调一流理工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布局方面,要有一个关于通识教育的整体布局,着眼于长远,但立足于当下;三是政策方面,要整体动员,课堂内外结合,综合推动;四是基础通识方面,要强化夯实学生知识结构;五是核心通识方面,价值观和人的培养,批判思维、跨学科等列为南科大的核心通识,不仅要处理课程问题,还要在整个校园文化上实施教育,增强信念,建设核心通识金课。

随后研讨会进入自由讨论环节。教学工作部副部长叶飞教授、化学系副主任李闯创教授、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周利民讲席教授、生物系侯圣陶教授、语言中心主任李远、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刘玮书教授、数学系王融副教授、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再勇、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行政副院长李旭、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王晓葵教授、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田松教授、艺术中心赵易山教授等人围绕研讨会主题,分别结合个人经验,以及各自院系、部门实际畅谈了不同理解与看法。

图片1.png

余锡平讲话

余锡平副教务长对参加研讨会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通过讨论,能吸取更多老师的真知灼见,将南科大通识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建成几门金课、精品课,形成具有南科大特色的通识课体系。他强调,价值引导、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这三方面不能偏废,知识传授是一个载体,能力培养、价值引导都是以知识传授作为载体的,知识传授方面如何搭建科学、合理的架构?这可能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3.png张凌总结讲话

张凌副书记作总结讲话。他认为南科大通识教育到一个阶段可以采用1.0版本、2.0版本、3.0版本,通过三个五年来迭代。通识教育的过程,既要有锐气,也要让教师考核、学分管理、学生成绩评定、学生视野、教师再教育等,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考虑,其中的关键是大家要形成共识。他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涉及到改革方法论的问题,这是一个改革性的问题,相当于一个体系的构建,难度是很大的,牵扯到大家的一些方式方法和切入点,要选择好方式方法。

 

供稿:人文社科学院

通讯员: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