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倾听代表委员中的“南科声音”
2024-03-05     |     浏览量:1437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两会时间”开启。今年,南方科技大学有薛其坤、杨学明、俞书宏、金李等代表委员奔赴北京参会,他们始终关注事关国家发展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认真履职,积极建言,在今年两会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教人才事业等话题发出响亮的“南科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探索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全新模式

立足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薛其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会后他将重点关注教育、科技的国际合作问题。他将结合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运作,深入思考如何探索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全新模式。

作为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的成果之一,2022年,由南科大等大湾区13所高校、科研机构和2所企业联合打造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快速整合集聚粤港澳三地在量子领域的科技力量,瞄准量子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逐渐形成了一流的研究氛围,搭建起大湾区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桥梁。

薛其坤表示,如何将中心运转好,还涉及到“一国两制”下跨境科研资源的使用、跨境人才的交流、跨境设备的共享、跨境政策的融通等方面问题。“例如联合培养博士生,内地和香港澳门在招生政策上就有比较大的差别,需要进行一些制度上的突破。”

“相比基础设施等‘硬联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薛其坤说,两会后,他将就推进粤港澳三地科技、教育深度合作深入思考,从量子科学中心建设出发,力争探索出一种在新时代下,大湾区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的全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

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初心使命,扎根前沿科学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杨学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特别注重平时的调研和收集,想把科学界、教育界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重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支撑。”杨学明认为。近年来,在推动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大连相干光源)在多个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方面,他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年,研究团队利用这一独特的光源在分子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上。此外,杨学明还积极组织科研力量有力推进新一代深圳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经过大量详细的调研,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杨学明提交了关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持续推动科技助力东北振兴、加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力度等相关建议。今年两会,杨学明将提出继续推动大连先进光源立项建设以及提升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博士生培养力度的相关建议。希望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把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构筑竞争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

加强生物基可持续材料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

两会前,俞书宏认真做了有关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迫切需要的前瞻性创新成果方面的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他提出建议加强生物基可持续材料的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

“双碳”目标是我国在21世纪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开发低碳、环保、可再生以及新能源转换等材料来替代传统高能耗的石油基材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途径。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物质是天然的碳库,大量植物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含碳生物质,将其固定化与材料化,阻止其中的碳通过自然降解或焚烧回归大气,从而实现碳的长期固定,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同时,生物质基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制品所带来的塑料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对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俞书宏建议,强化生物质基高性能新材料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尤为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生物质绿色开发利用技术的原始创新,系统布局并加强我国生物基可持续材料的基础研究与研发,研发一系列满足市场应用需求的生物基可持续材料产品以替代基于化石资源的传统材料,制订切实可行的生物基可持续材料推广应用的政策与措施,以期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

突破瓶颈畅通产学研链条

金李今年为全国两会带去了多个提案,包括畅通产学研链条、加强境内移动支付海外宣传促进来华旅游、放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限制、提高社保资金支持创业投资等提案。

他在《关于畅通产学研链条的提案》中提出,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教育部、工信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三部门开启“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全力强化协同创新。高校要明确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路,企业要认识到高校洞悉科技前沿、学科丰富的价值。

由此他针对产学研合作中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高校管理者要结合区域产业特性,在学校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人才布局、科研评价、资源分配中前瞻性布局并加以落实;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产学研案例奖,表彰先进典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树立正确价值观,把科技成果转化是否促进行业升级和自主可控作为衡量标准;建议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评估和备案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懂行业懂创业、能谈判讲故事的技术经理人,形成足够规模的人才池;建议地方政府发挥召集作用,鼓励企业、高校通过规模化工程师队伍建设创新联合体,共同帮助企业跨越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的“死亡谷”;建议政府推动实施“中小企业研究计划”,为中小企业铺设获取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的渠道,并针对小企业研究项目配比扶持资金与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