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沈家煊南科大讲堂畅谈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2019年12月01日 综合新闻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应邀做客第243期南科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有关思维模式的中英分析”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能力与语言认知教研室主任李蓝主持。

沈家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曾赴美国加州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他于1999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曾出任中国语言学第八、第九届会长,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执行理事。除此,还曾担任《中国语文》、《国外语言学》(现《当代语文学》)主编,国际《话语研究》杂志名誉主编。

讲座现场

在讲座开始时,沈家煊就鲜明地指出了语言的差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相伴相生这一思路,阐述了三个重要的观点,并围绕其展开论述。他首先介绍了英语的“be”与汉语的“有”的差异,并进一步阐述了背后的恒在与变在的思维模式差别。通过研究汉语中“有”的用法,沈家煊表示汉语关注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真理,体现的是历史理性。而英语中关注“be”所代表的存在性问题,展现出了静态的存在观,更加关注逻辑。这是中国与西方思想的一个本质差别。

随后,沈家煊对英语与汉语在“事”与“物”,即名词与动词的独立与包含关系的不同进行讨论。在汉语中,动词的位置更加灵活,不存在英语中的名词化问题。在讨论动词与名词之后,他进一步扩展到了其他范畴,指出“甲乙分立是两种范畴,甲乙包含有两种范畴”的西方与中国的思维方式差别,即汉语中的范畴观是以包含为主,而西方则以分离为主。这种特点其实是与中国重视“有”的思维方式互为表里。

沈家煊做客南科大讲堂

接下来,沈家煊对英语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中的对言结构加以分析,探究背后代表的思维方式。汉语中主谓结构不分明,但是在造句、造词时,十分重视音节的对等,也就是“半逗律”。他解释道,对言结构与中国人思想中世界相对而生的观念相关,这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主谓结构体现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在讲座的最后,沈家煊介绍了当下汉语使用中的英文化现象。他表示,“西学东渐”让中国人对主谓结构认识的更加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在科学上取得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汉语的特点与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认识到汉语言的价值。

李蓝向沈家煊赠送纪念证书

报告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交流,沈家煊耐心作出回答。

供稿:人文科学中心

文字:学生新闻社 张克凡

摄影:曹若骁

编辑:刘馨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