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深圳特区报》南科大专题①
2020年12月25日 媒体

特区报1.png

敢闯敢试,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0年12月17日    版次:A06


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南方科技大学的诞生,承载着一座创新型城市,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渴望和梦想。建校10年,南科大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以破冰之举,探路高教改革,以骄人成绩,诠释创校精神。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大学治理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无论是“631”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还是独具特色的理事会治理机制,以及开放式科研体系的建设,10年里,南科大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释放政策供给为支撑,不断开展着具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贡献“南科大方案”。


扎根中国大地 坚持党建领航

今年疫情期间,南科大师生火速研发出护目镜防雾产品,并驰援湖北,投入战“疫”一线使用;依托冷冻电镜实验室,联合首次描绘灭活新冠病毒真实形貌;研发“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示踪与预警系统(TWS)”项目;研制了低成本、桌面型高效灭菌消毒口罩再生设备;研发“人流大数据和AI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建模预测和模拟推演平台”……

抗击疫情的“战时状态”中,南科大师生迅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推出了一批颇有分量的科技成果。这,不仅源自南科大扎实的科研实力,也与高效的学校治理体系密不可分。

从建校以来,南科大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2017年3月25日,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学校发展速度、提升学校内涵质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早日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说,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范例。

经过10年的摸索和尝试,南科大已初步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特别是依托党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从组织制度、结构形态、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进大学治理体系,较好地协调大学与政府、学校与院系、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关系,优化和提升了治理效能。

今年4月23日,南科大工学院党委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举行了火线入党宣誓仪式。孙大陟郑重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极其光荣的时刻。我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奉献精神,努力创新,多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今年疫情暴发后,孙大陟团队结合自己的学术科研成果,改良研制出适用于护目镜的防雾消毒产品,并为战疫一线单位累计捐赠超过100万片防雾酒精湿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检验了孙大陟和无数“南科人”的忠诚、担当。

南科大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做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改革发展;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二级学院建立健全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将党建与业务的双融双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建在课题组和科研平台,激活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共有基层党组织107个,相比2017年,学校党员人数增长率近300%。

孙大陟团队研发防雾产品驰援湖北。.jpg

孙大陟团队研发防雾产品驰援湖北。


提升治理能力 实现一流发展

“南科大正在为中国科学教育带来改变,强调创新和创造。”在“中国通”、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拍摄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纪录片中,第三集《中国创造》就走进了南方科技大学,探讨这所学校的创新教育模式。

与历史悠久、治理体系相对成熟的大学相比,南科大这所年轻的创新型大学在治理现代化方面,虽然欠缺积累,但却没有包袱,有其后发优势。建校以来,通过探索办学理念、治理体系的一系列创新,南科大主动抢抓改革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一流创新一流发展。

南科大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办学追求,突出“创知、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强化“小而精、国际化、创新型”;

以“一校一法”形式创新和规范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保障了办学自主权,理事会机制加强了重大问题决策,保障了办学资源;

率先改革招生制度,创立了“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简称“631模式”),这一模式被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学习借鉴;

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全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着力锻塑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完善全员聘用制度,实施开放的创业政策,鼓励教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推进开放式科研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学者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行独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制(PI制);

设立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由多位世界一流大学校长担任委员,集纳全球高教界的智慧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科大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学校实施的书院制就借鉴国外书院制历史悠久、具有深厚学术文化和传统的大学的成功经验,通过师生的定期个性化交流,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同学间的多种层级交流完成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综合素质拓展、公民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展和教育过程。

立足实际,破解难题。在治理结构上,理事会是南科大的决策机构,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等组成。在实践过程中,理事会制度提升了学科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效率以及内外资源联通效率,凸显了治理效能。如南科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建设,在理事会的领导协调推动下,结合破解深圳城市医疗短板需求,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

致力创新,加速发展。南科大在建校之初就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2018年,学校正式获批建立仅6年就获得博士授权单位资格,这也是内地新办高校获授权时间最短的学校。而在此之前,2017年学校已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如此快速完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南科大速度”创造了中国高校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7年3月,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png

2017年3月,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依托创新机制 培育学术沃土

今年6月,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玮书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教授课题组在离子型室温热电材料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正式刊载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这项研究从2017年至今,历时3年,最终取得关键性突破。“学校有一流的制度保障,对青年教授的研究有充分的启动经费支持,我们可以更专注科研项目本身。”在论文发表后,刘玮书这样表示。

与他一样,大多数学者对南科大最深的体会来自于学校形成的学术机制。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南科大建立了灵活创新、国际通行的人才制度,营造出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搭建了优秀的学术团队、平台,发展势头强劲,也让人才树立了在南科大干事创业的信念。

南科大制定实施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如项目负责人制度(PI制)、创新创业鼓励机制等,为人才营造一流干事创业环境,让人才成长进入“快车道”。学校鼓励教职工创新创业,成立了46家科技创新企业,在固态电池、癌症早筛技术、5G通信、超硬材料等领域率先布局。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重大科学问题,组建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交叉研究团队,努力建设中国南方重要学术高地,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共建一流学术成果。

广栽梧桐,筑巢引凤,南科大作为深圳人才“蓄水池”的效应日益展现。

2020年,南科大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获深圳市“人才伯乐奖”最高奖金,这是南科大连续第五次获得该奖项,且获得全市最高奖金。

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101人,包括院士45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23人),国际会士43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40%。

在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南科大建立起人才梯队,为一大批优秀学者提供快速成长的土壤。汤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深圳本土产生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席教授王海江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刘俊国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Didier Sornette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杰出访问教授Joseph Sifakis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凤亮、李闯创等入选“国家特支计划”,谭斌、刘心元等一批与南科大共同成长的青年学者获得“杰青”等荣誉……

依托创新机制培育学术沃土,十年南科大,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闻葭 张璞)

南科大学子的科研活动。.jpg

南科大学子的科研活动。


校园故事

PI制释放科研活力

PI是Principle Investigator 的简称,中文译为课题组长、主要研究者或项目负责人。PI即对所负责的项目有主导权和指导权的个体。国际上很多知名大学对教学科研人员,实行的都是独立PI制,南科大从创校开始就全面借鉴了这种做法。

陆为是南科大化学系第一位入职的老师。谈到南科大的科研环境,他表示,一方面是资金的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持,南科大每一个老师课题组都配课题组助理,尽量把老师们从事务性的事情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南科大实施PI制度,不管是助理教授还是副教授,都可以带课题组,得到的支持都是一样的,让教授们在南科大能够充分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谭斌2010年博士毕业,2012年9月加入南科大,如今是南科大终身教授、化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获得者,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上。这位在南科大成长起来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称得益于这里的科研体制和环境氛围。

“和传统大学不一样,南科大年轻教授都是独立的PI,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的经费,自己带课题组,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决定,你看准某一个东西集中攻,就可能突破取得很好的成果。同事关系很简单,非常单纯可爱。相当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就会互相支持。”谭斌说。

独立PI制给了年轻学者机会,激发了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释放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有人说,要看南科大教师的科研劲头,只要晚上11点到科研楼走一圈就知道,灯火通明,很多教师还埋头在实验室。有几个实验大平台因为用的人太多,全天24小时开放,始终有人在里面。”谭斌说。

在许多老师看来,南科大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决定着这所学校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营造好了,自然可以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开先河

招生制度改革,是解决国内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关键。“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就被认为是近年来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并为许多高校所实行。这一模式正是起源于南科大。通过“631”,南科大推动一系列尝试,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招生制度创新改革之路。

南科大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按照6∶3∶1的比例,即学生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南科大自主能力测试成绩占30%,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占10%,通过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参加高校自主能力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南科大在2012年于全国高等院校中首次具体提出了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理念,从高考、能力、素质、平时学业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查,关注高校自身培养特色和考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它面向的招生范围更广,在学科特长、获奖情况等方面不作硬性要求。

在高考成绩基础上,还需通过高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高中三年的发展过程、综合素质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潜质。

实施“631”以来,南科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方案,使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更加科学有效。

2013年,在能力测试中增加人文素养等内容,并首次增加了面谈的环节;2015年,首次提出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中平时成绩;2016年,实行无纸化网上报名,并将能力测试的“笔试”改为“机试”,这两大变化提升了学生报名、审核资料、考试及阅卷的效率和专业性,为更多考生提供了测试机会;2017年,在全国率先将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计入录取分,此举在引导中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首次增设体育测试,首次试点提前批招生。

在这一选拔模式下,近年来,南科大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网上报考南科大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达到4.3万余人,招录的新生中高考成绩居省前1000名的优秀考生相比去年大幅增加。

“631”的做法从南科大走出,在全国得以不断推广。2019年,在广东省开展“631”模式试点工作的高校达到11所。多元评价机制也成为各地新高考的改革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4所高校面向多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闻葭 程雯璟)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