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新语】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曾振中:地球表层系统的探索者
2021年02月06日 人物

【编者按】在南科大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老师:他们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给他们带来春日暖阳般的关怀;他们是勇闯学术“无人区”的科学探路者,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官网“师道新语”栏目聚焦这些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绩突出的老师,通过深入采访,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引领全校教书育人、专注科研的良好风尚。

 

前一段时间,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振中榜上有名。“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设立于1995年,专门奖励在中国内地从事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今天,让我们走近曾振中教授,听听这位年轻老师的成长故事。

曾振中2011年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6至201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职南科大,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授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气候学等课程。

曾振中主要从事生态水文、陆气相互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模拟等相关领域研究,致力于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机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累计发表SCI论文5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6篇,截至2020年9月总被引超过4000次。

曾郑中.jpg


沉心静气,学而为新

曾振中在高考后本想报数学专业,但是却阴差阳错进了地理科学。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不了解专业,他和很多同专业的同学一样,都只想着如何转专业。“地理科学这个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差,只是大家缺乏了解。”在与导师杨清书的多次交流中,杨老师的引导,让曾振中抛开“偏见”,去了解真正的地理科学。他在图书馆借阅了钱学森、黄秉维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著作,想借助“大师们”的眼,去看看地理科学到底是个怎样的学科。读书,让曾振中对地理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感受到了地理科学的重要性,并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

图片1.png

曾振中讲述自己的研究领域

回顾自己从想转专业到深深喜欢上自己专业的过程,曾振中感慨道:“其实现在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或者喜欢做什么。在这样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尝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自己一辈子都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专业与领域,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捧热门的专业。”南科大实行大学入学不分专业,最晚可大二下学期进专业的培养制度,初期的通识教育能让很多迷茫的同学有机会和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曾振中看来,这种教育模式是非常人性化和科学的,他希望南科大学子能够珍惜并充分利用好这样宝贵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谈及为什么要选择来南科大工作,曾振中说,他本来就是深圳长大的,在南科大刚刚建校的时候,他知道南科大要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探路,就一直密切关注。做博士后的时候,也常常和导师一起过来开展讲座,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地方。南科大和他当时在国外工作的大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学术科研上,都很开放包容。学校给予科研人员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曾振中觉得,正是南科大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宽松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一些相对来说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青年教师,很感谢南科大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平台和成长环境。”

 

受人启发,授人启发

曾振中说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在每个阶段都遇到良师益友。“如果说我的大学导师杨老师启发了我的兴趣,那么我的博士导师朴老师则是规范了我的科研思维,而博士后导师教会我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因材施教。”回忆每个阶段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曾振中如是说。

图片2.png

授课中的曾振中

曾振中自嘲自己在本科阶段求学那段时间更像是一位“民间科学家”,虽然阅读了很多书籍,但是内容很杂,不成体系也不严谨,对很多知识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后来上了研究生,是朴世龙老师一点一滴地修正了我思维方式,让我受到了更加系统的训练。”在曾振中眼中,朴老师是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每天早晨八点多到办公室,直到晚上十点才离开。这样的工作态度给曾振中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的他也沿袭了导师的科研工作态度。

后来,曾振中到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开阔了视野,在浓郁、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他受到了熏陶。曾振中说,那时候自己的英语很差,也很不自信,起初都不敢开口说话。面对寡言少语的曾振中,导师Eric F. Wood没有苛责他,“是导师的鼓励和宽容,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国外的环境,如果导师一开始就批评我的话,很难想象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3.png 学生在教师节给曾振中献上献花

精神的传承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曾振中汲取着各个阶段导师带给他的“养料”,并把精华的部分提取出来,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与工作中,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为了营造更好的英语氛围,避免学生们走他走过的弯路,他在实验室搭建起英语角,每周他也会参与其中。指导学生时,他借用在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工作模式,每周在固定的时间与实验室学生开展一对一讨论,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每周、每月他还会召开组会进行小组讨论,拓宽组员的研究思路。曾振中说:“在研究课题开始的时候,我会与学生们大量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他们一起梳理和确定目标。我希望,前期我是他们的‘引路人’,而后期他们是自己领域的‘专家’”。

在曾振中看来,团队创新的意识与氛围很重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曾振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他更注重习惯和思维的培养,希望他们开阔思维,不要被文献所束缚。曾振中的学生十分享受课题组的学术环境。“曾老师平易近人,在学术上给予了我们充足的空间。当我们茫然时,他会为我们指引方向,而当我们有自己的目标时,他会鼓励我们前行。”曾振中课题组博士后王大山说。学生们钦佩曾振中深厚的知识积累,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也开始大量阅读文献和深入思考,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开始尝试如何创新,加入课题组不久的几位本科生也开始着手自己的研究论文。

 

我们是“地球皮肤科”的“医生”

在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时,曾振中形象地描述说:“地球就像人体,地球表面就相当于人的皮肤,地球表面就像皮肤保护人体一样在保护地球本身和和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生物。而我们的工作,就像皮肤科医生,是在诊断皮肤哪里出问题了,然后尽力去改善和修复它。”

7.jpg

曾振中在泰国楠省进行山地农地灌溉考察

曾振中.jpg

曾振中在泰国楠省水库选址考察

曾振中说,现在的地球,正遭受着全球变暖的威胁,如果不研究并采取措施,阻止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影响,当量的积累带来质的改变时,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他希望通过在他所研究领域的耕耘,为推动地理科学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曾振中知道,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在曾振中心里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环境领域研究人员的初心与梦想。未来,他将继续在南科大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为环境保护贡献南科力量。

 

采写:郑富星

编辑:吴一敏

图片:郑富星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