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优秀毕业生报道系列之四
姓名:王嘉乐
院系:物理系
去向:牛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
17岁大男孩王嘉乐已经是牛津大学的博士生。
大师兄?小师弟?傻傻分不清楚
关于王嘉乐,南科大校园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光辉事迹”:他是“神童”,小学连续跳级,10岁便上初中,12岁即参加高考,拿到648分的高分,13岁顺利考入南科大,是首届本科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他是“学霸”,刚到南科大的第一年,他就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设立的一等奖学金,此后更成为各大奖学金排行榜上的常客,并且大一即发表学术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是“大师兄”,南科大历史上的第一位毕业生,仅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了本科阶段所有学习研究任务,2014年6月顺利提前毕业,10月奔赴英伦攻读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小师弟”,本科毕业时才17岁,仅相当于普通学生高二、高三时的年龄,南科大绝大多数学生的年龄都比他大。据说牛津大学为了迎接这位小博士生的到来,还特意为他挑选了一户合适的监护人家庭,因为他当时还是未成年人,英国法律不允许他像其他博士生一样独自居住。
光环之下,容易失真。真实的王嘉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对自己成长历程又有着怎样的解读呢?
慢热的“神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天才更重要”
王嘉乐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孩子,出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四口之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言传身教,他们告诉我说成功与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为自己的追求付出真心的努力。”在2011年考入南科大之前,王嘉乐已经是深圳市广为人知的“神童”——2010年以全市年龄最小的考生身份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超过了重点本科线21分。
见过王嘉乐的人往往惊诧于他与年纪不符的稳重与成熟,待人亲切友善,谈吐得体自信。1米8的大高个,却长着一张稚嫩的娃娃脸,经常挂着灿烂无邪的笑容。“王嘉乐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对人非常有礼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很好。老师喜欢他,也信任他,有事情要布置,也会让他去传达。”曾经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担任王嘉乐高中班主任的肖甜老师如是说。
从小王嘉乐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主动和老师沟通,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王嘉乐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甚至觉得自己有点“慢热”。“比如高中刚跳级的时候,我会有一段时间排名下降,但不久就能赶上来并且实现‘超车’。因为我坚信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持之以恒一定能成功。”
敢于质疑权威的“学霸”:“南科大让我变得自信”
带着“神童”的光环进入南科大,王嘉乐遇到了新的挑战。“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不太适应南科大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一次老师让我上讲台来做个报告,我紧张得两腿一直在抖,说话也结结巴巴。平时在课堂上我也不敢积极提问。”但很快王嘉乐发现,南科大的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大一有一次上化学课,王嘉乐对老师所讲的一道公式产生了疑问,经过一阵心理挣扎,他最终决定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任课老师当即表示了对他大胆质疑的肯定,在简单解答后,又在课后会同其他教授和他一起讨论,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这一次的经历让王嘉乐兴奋不已。渐渐地,在日常学习中,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讨论,王嘉乐都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后来即使站在权威的专家、教授面前,我也敢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质疑他们的学术观点了。”王嘉乐笑着说,“南科大让我变得自信。”
王嘉乐是南科大最早跟随导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之一。“第一次做的东西很简单,计算有限圆柱体的电场,源于一次课堂上受到老师讲课内容的启发,自己产生了一个想法,下课的时候我便和老师说了我的想法,老师觉得很好,鼓励我去尝试。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代码调试程序,然后把研究结果发给老师。经过反复几次修改后,这篇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王嘉乐回忆道:“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并且比较完整地体验了一次科研的过程。”之后的4年里,王嘉乐一直没有间断参与科研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具体的科研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在南科大的三年多时间,王嘉乐留给所有任课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中午12点下课后,我拉住老师在讲台上讨论问题,一直到1点钟才想起来食堂快没饭吃了,才一起去食堂边吃边讨论,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上课前。有一次一位给我们上Python语言课程的教授,放弃午休时间和我一直讨论到下午三四点,差点误了出差的飞机,但他特别高兴地告诉我说,他很喜欢我这样认真的学生。”王嘉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南科大这几年教会了我感恩与珍惜”
王嘉乐说:“从进入南科大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享受着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资源,而且老师们那种对科研、教学的热情也极大地鼓舞着我继续去努力探索。”
这其中最让王嘉乐感到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好导师——学术导师刘军丰助理教授和生活导师何佳清教授。
虽然学术导师的指导一般是从大三分专业后才开始,但是物理系助理教授刘军丰对王嘉乐的指导,从大二的理论力学课程上就开始了。那时王嘉乐因为落下一些课程,任课老师刘军丰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主动找王嘉乐补课。“全校当时只有我们四十几个学生,但老师们备课很认真,经常加班到晚上,也有许多像刘老师这样牺牲休息时间给同学们补课的,南科大的老师真的特别负责任。”王嘉乐说。
到了大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由于母亲病重,王嘉乐需要经常往返于深圳和广州两地,一边做毕业设计和申请学校,一边照顾住院的母亲。刘军丰老师得知情况后,为了不耽误王嘉乐的学业,特地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安排和休息时间,经常在深夜对王嘉乐进行毕业论文辅导。“那段时间,刘老师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常常和我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王嘉乐说。
物理系何佳清教授是王嘉乐的生活导师。他每个月坚持至少和王嘉乐单独见面交流一次,了解他这个月学习的进展、生活的状况。王嘉乐说:“每次见面,何老师都非常耐心地和我分享和交流,不仅帮我解决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他的介绍我还能了解到了欧美高校的情况,开拓了眼界。”
同学们无私的帮助也让王嘉乐念念不忘。2013年,正当王嘉乐在积极准备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妈妈不幸被查出患了重病,不得不住院治疗。王嘉乐说:“我当时正好要参加一个英语辩论比赛。接到家里的电话,我彻底傻掉了。但是我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参加比赛。我知道,我无论多么着急痛心,我都没有办法代替妈妈打针吃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快速成长,让爸爸妈妈放心。”懂事孝顺的王嘉乐从此每周都要在深圳和广州两地跑,一边做毕业设计和申请学校,一边照顾住院的母亲。同学们听说此事后,纷纷发信息鼓励王嘉乐,主动为他抄写课堂笔记,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为了照顾妈妈,又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我经常凌晨1、2点从广州坐高铁赶回学校,同一宿舍的室友们不仅毫无怨言,还经常为我留灯。”
“大学三年多遇到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让自己在很多事物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梦想有了更好的定位。最重要的是,这几年教会了我感恩与珍惜,感恩所得到的鼓励和帮助,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王嘉乐动情地说。
面试打动牛津大学教授:“我会在牛津继续书写南科大的历史”
2014年3月,王嘉乐获得了牛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提起当初牛津大学的面试,王嘉乐仍“心有余悸”。“面试总共经历了2轮,教授们问了许多具体的专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还衍生出10个更深入的问题来,好几次我都觉得招架不住了,但幸好最后我还是回答出来了。”王嘉乐说,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自信清晰的表达是他进入牛津的敲门砖。“有一位教授问了我一道非常专业的问题,我回答时引用了一些论文,而正好这位教授就是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王嘉乐言简意赅地剖析了该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自己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的操作方法。让他料想不到的是,他的想法和这位教授即将要开展的工作一拍即合,教授当时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想法独立,有理有据。”
曾有国内媒体记者致信询问牛津大学研究生院,为什么会录取17岁的王嘉乐?牛津相关新闻发言人称,牛津大学的博士课程青睐那些有卓越学术潜能的申请者,只要有迹象表明申请人具有这样的潜力——这可以在许多方面予以证明,包括学术成就、发表文章、研究计划和论文引用等。“对于任何一个在如此竞争激烈的课程项目中获得一席之地的申请人,都非常值得祝贺。”
如今,已经在牛津大学里度过大半年时光的王嘉乐,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在这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校里如鱼得水。他不仅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也积极参加博士研究生代表的竞选,组织学生的社交活动,并为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对于我来说,在牛津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南科大四年的延续,有了南科大的基础,我会努力在牛津继续书写南科大的历史。”王嘉乐说。
(采写:蓝海 庞翠琼)
牛津大学简介: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简称牛津,是一所位于英国牛津市的世界顶级公立大学,建校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牛津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大学声誉、巨大影响力的知名学府。
牛津大学在2013-2014年TIME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2位。牛津大学拥有一支世界级的教师队伍,其中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名列世界前茅。近年来,牛津大学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迄今为止,牛津大学产生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