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科大的众多社团中,粤语社显得比较低调。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东深圳,粤语自然对同学们有天生的吸引力。而对于来自广东本地的同学们,对粤语的热爱,则是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对本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粤语社的日常活动分大班和小班,大班在教学楼借用课室上课,主要讲授粤语的语音、语法以及历史知识;小班则随时随地,只要约好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由社长带着学习粤语歌。星期六下午三点,湖畔的活动室中传来熟悉的歌声,那就是粤语社的粤语歌小班活动。
这周六,当记者找到粤语社的成员时,社长正在教几位成员唱粤语歌,社长的耐心以及社团内的和谐气氛可见一斑。
粤语社在湖畔学粤语歌
“机缘巧合地负上了使命”
粤语社现任社长是2014级的冯尖。2014年,进入南科大不久,他和几位学长学姐一起排练了一个粤语歌节目,准备参加2014迎新晚会。然而选拔过程并不顺利,最终没有选上,大家的努力都白费了。然而这却让冯尖结识了当时的社长龙永康,还有一众唱功不错、热爱粤语的同学。
“自己本身就是广东人嘛,以前只是喜欢唱歌。从小就生活在粤语的环境里,根本没有想过需要教别人,更没想过要当社长。也许是机缘巧合吧。”冯尖开始并没有想当社长,或许是因为这次失败,把壮大粤语社的使命托付了给他。
2015年春节过后,社长换届,粤语社开始开设粤语歌小班。其时正是电视上歌唱节目火爆的时候,《喜欢你》、《月半小夜曲》等等经典歌曲被翻唱之后再度风靡全国。这正是粤语歌小班的契机,在唐诗语、赵梓宇等几位骨干的组织下,粤语歌小班每周一叙,多则十多人,少则三四人,风雨无阻。大家提前商定曲目,用手机搜出歌词和粤语拼音,社长读一句,大家跟读一句,然后加上旋律唱出来。
“粤语歌教得快,大家学了有用,可以炫耀给别人看嘛,哈哈。”
2015年的迎新晚会,冯尖、余欧然、江怡维、张诚、张帝文和石琛六位同学经过重重筛选,成功取得压轴节目的位置,献唱了一首粤语经典《千千阙歌》,这给新生带来了最好的社团宣传,也为一年默默的努力添上了完美的结语。不仅如此,余欧然和石琛在晚会上还分别演出了自己的节目,江怡维更是在后来的“南科好声音”中夺取冠军。小班成员对粤语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相辅相成,令人自豪。
“只要喜欢就可以学”
粤语社现在大约有两百人,规模可以说是较大了,谈及社团人数时,社长冯尖说道:“加入粤语社的人大概有三类。第一类,也是大部分加入粤语社的人,就是为了学会唱粤语歌,毕竟粤语歌很流行;第二类就是希望能学好粤语,在去香港等地方的时候交流更方便;第三类,就是希对粤语文化感兴趣,希望能传承粤语。但其实只要喜欢粤语,都可以学。”
大班上骨干们的认真教导、社员们的专心听课以及小班里社员们的积极和活跃的气氛,这些无不体现出社员们对粤语的热爱。
“为自己,继绝学”
谈到粤语的传承问题,冯尖的语气似乎严肃了起来。“不怕这么说,粤语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普通话的推广有国家的支持,英语的学习是为了国际化,那么粤语呢?全凭我们广府人的自觉、热爱,这是天生的,没有理由的。别人说‘为往圣继绝学’,那我们就是‘为自己继绝学’。”
粤语歌小班的成功,只是粤语社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如何让同学们系统地学习粤语,真正地掌握粤语,是难上加难的任务。“大班不怎么活跃,当然了,讲语法是很dry(枯燥)的,但是语言嘛,肯定是有dry的一面。”
在社联的诸多社团中,粤语社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既没有举办大型的活动,也没有申请很多经费。“相比于经费,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的诚意。很多同学一开始雄心勃勃,结果没上几节课就消失了。”冯尖补充说道,“我希望大家在粤语社里,学到的是干货,而不是像应付课程,或者是搞搞活动寻求欢乐。”
对于社长的严格要求,社团骨干张诚则觉得是应该的:“这是粤语社的风格嘛,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没必要让自己适合所有人,至少我觉得现在很不错。”
谈到未来,粤语社将继续进行小班和大班的教学。经过两年的积累,粤语社已经有了一群热爱粤语的粉丝,也有同学通过自学粤语,从完全不懂,到运用自如,自己到香港游玩时可以“无障碍”交流。而粤语社独特的教学方式, “精品”式的培养,也颇有“师徒传授”的风格。没有理由的热爱,还有执着拼搏的精神,或许这本身就是广府文化的最好诠释吧。
在南科大这所不失人文气息的创新型理工类大学里,粤语社想必依然能稳步发展,守住自己的天地。
(来源:学生新闻社,记者:王顶,摄影:王本凡,设计: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