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毕业生王灵珏:以永不服输的精神完成“逆袭”
2016年03月28日 综合新闻

          他,“爱吃爱睡爱发呆”;他,“出得实验室,入得厨房”;他,“喜欢坐在电脑前看球赛,也喜欢在‘南科’做公益”……他就是近日收到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offer的化学系“暖男”王灵珏。

王灵珏认真操作仪器

          “打开液氮罐总阀,打开高效液相色谱仪、电脑,打开质谱数据分析软件XCalibur界面……”,一米八零的男孩,带着黑框眼镜,穿着干净的实验服,向记者演示如何操作使用他平时接触最多的 “高大上”质谱仪器。走进他做课题的实验室,一个记满数据的本子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有英文、数字,不时本子里还穿插一些“有趣”的化学式。认真的他,带着白手套,在一旁处理他还没有做完的实验。他,就是非典型化学系“暖男”王灵珏。

王灵珏

微弱优势 “险入”南科大

          2012年的夏天,正在外地旅游的他,得到南科大要招生的消息,兴奋不已。“这个学校挺棒的,很多新颖的理念,优质的师资配置,我感觉对我来说,在这里会有很多的机会!”报名考试、参加测试、填报志愿,几经波折,他以微弱的优势,“险险地”进入了南科大。

         初入南科大,王灵珏感慨于学校的独特,也感受到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特别是自己投入许多精力的Advanced Linear Algebra,张贤科老师时常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这本全国最难的线性代数, “上线代,就如跟着老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爬山,出着‘微汗’,可我却经常‘闪着我的腰’。”期中考试九道题,自己只完成了三道,此时压力无可言喻。“我没来错地方,因为在这里感觉到了挑战。”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不断激励自己。

          遇到难题,主动与导师交流。在为《化学原理》的期末论文和presentation焦头烂额时,他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导师Alan,“他是一位很nice的导师!”在生活导师的帮助下, 他学会如何使用webofscience做文献调研,同学习导师给他传授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他开始慢慢接触学术论文,并尝试摸清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IGEM比赛现场,王灵珏和评委交流

新生团队摘下IGEM金牌

          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对生物感兴趣的他,大一就尝试和同学们组队参加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为了更好的了解比赛,团队建立了一个合成生物学journal club,王灵珏每周都会阅读合成生物学今年的文献,再和团队成员一起互相交流,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在他所在的软件队中,团队的分工明确,有负责搭建在线网站,有负责搜集各种“基因电路”的数据,有负责美工和文字整理,以及对外联络筹集经费。王灵珏和队友们一同制定了两个关于基因电路元件标准化的文档,并负责将标准化的基因电路数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同时他作为演讲人之一还负责在会场的讲台上对项目进行展示和解答。

          积极备战的一年里,团队发生过许多“小插曲”,团队协作的效率不高,工作时间和课程冲突……一次又一次的磨合,这个清一色由新生组成的队伍,依靠自学与老师、学长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项目终于晋级到美国的总决赛,并摘得总决赛软件组金牌。

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方向

          参加IGEM比赛,王灵珏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脑洞大开的IGEM比赛,把我推向一个国际的平台,让我看到思维和想法的交互,让我的眼界从一个只有瓶瓶罐罐的实验室拓展开来。”

          “如果你想要做科研,并且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你就要不断接触各种实验室,并深入学习。只有了解到一定的深度,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的乐趣。”参加IGEM竞赛,觉得生物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而且知识体系比较分散,让王灵珏对自己在生物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迟疑。“在那时,我对自己以后的兴趣没有很大的把握,对我来说,生物是一个相对高等的学科,而化学则是许多学科的基石,具有更广的延展面。”因此他选择了化学,大二下学期跟随导师田瑞军教授学习,从事生物化学相关的研究。

王灵珏做实验

读文献泡实验室渐入佳境

          看文献成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由于当时学校实验大楼还在装修,加上所有学生都需要对蛋白质组学领域进行学习,所以导师和学生都关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和看文献,每天跟导师面对面,有问题随时可以找导师交流指导。整个暑假,王灵珏都在看文献,并且每周在组会中作“英文报告”,和师兄师姐互相学习交流。

          “闭关”的这段时光为他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放进”实验室后,如鱼得水的他为了将文献知识具体化,经常泡在实验室,逐步找到了“感觉”。

          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王灵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技能,导师开始让他尝试自己做一个课题。基于对一些生物和医学上微量样品分析的需求,也为了实现鉴定效果更好的蛋白质组学实验,他选择了做“整体柱蛋白质反应器的自动化方法开发”。

          课题的进展是艰难的,为了在毛细管内部聚合一种可以富集蛋白质的高分子骨架,王灵珏查阅大量的文献,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换用条件更为严格的试剂,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激励他不断前进,终于得到比较好的整体柱,实验也渐入佳境。

主动出击征服面试官

          实验期间,王灵珏同时要准备出国读博申请,考托福,申请国外大学,忙得不亦说乎。

          接到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面试通知时,王灵珏很高兴,主动向导师和师兄师姐咨询面试技巧。面对竞争激烈的面试机会,王灵珏主动积极的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的学校,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侃侃而谈,主动表达自己未来的研究意愿,不知不觉,面试时间超过规定的15分钟。

          而正是这份积极主动的态度,给面试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回去后,第一时间处理你的申请。”最终,他成功地申请到了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offer,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16年,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化学系)今年共接到400个中国学生的申请,学校最终将从全世界的申请者中录取20至30名学生。

          面对未来,“读博士不是一个人生最终定型的点,锁定你将来做什么。决定去读一个博士,更多的是对自己一个更深层次的发掘。我相信,在这一生里学过的所有东西都会是有价值的,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他,就是王灵珏,他,以永不服输的精神完成了大学四年的“逆袭”。

 

大学生活感言:

          “在大学的四年,不管你做什么,你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应该往下做,不要为了做选择而犹豫不决。因为‘你停下来也不一定能收获什么,在行进中探索会不断收获新的东西。’”

文字/新闻社新闻部 魏欣

摄影/新闻社摄影部 陈爱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