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本科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迅速推进见成效
2016年04月20日 专题报道

          随着我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海外大学计划与我校开展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项目。这些精心设计的国(境)外学习项目不仅增进了我校学生对国际优秀大学办学特色、教学科研实力以及各国文化的了解,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南科大10名留学同学在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大楼前合影
(摘自2015-09-29“我校海外交流学生参加华人集会欢迎习近平主席访美”,原文请点击 http://www.sustc.edu.cn/news_events_1_3/651)


部分医学专业课程小组合影
(摘自我校2015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暑期项目圆满结束,原文请点击 http://www.sustc.edu.cn/news_events_1_3/650

          在学校国际合作部、教学工作部和学生工作部的共同努力下,自去年暑假成功送出第一批对外交流的学生至今,我校共与世界各地15所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各类海外学习项目共计20个,到2016年2月为止已经有六十五个同学参加了这些项目。这些海外交流项目不仅让他们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是一个很好的开拓国际视野的平台。

          “我们给学生争取机会,因为很多学校只和学校签约,而不面向全部学生。我们了解国外的这些大学,了解他们的流程,了解我们的学生。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争取什么,我们要和对方的办公室沟通,让他们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使这个过程能够最大化他们的体验。”为使国际交流项目对同学们起到最好的效果,我校国际合作部不断与合作高校磋商,全力为学生争取更好的交流机会,并特意安排了交流前的基础培训、交流过程中随行教师指导和远程指导,返校后的分享会,邀请学校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学生指导经验的老师参加,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南科大学子在牛津合影

前期培训,形成学习意识

          “海外交流项目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会:学语言、学文化、学人际互动。所以我们在这之前要为同学们在外面的学习从态度、意识、思想等方面改变,让他们知道我们要出去学什么,知道此行的目的。”

          每一批同学出发前,学校都会邀请老师为他们介绍一些国外生活的基本常识。比如生活起居方面:应该怎么和外国人打招呼?社交礼仪方面:作为一个代表学校甚至是国家的国际交流生,你应该怎样表现?教育差异方面:课堂预期什么样?老师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希望大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同学们提前做了准备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才能学得好。对于一些寒暑假的短期交流项目,一共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期培训就变得更加重要。

远程指导,最大化同学们的收获

          “交流过程中,有的项目会有老师一起去,有的我们会在微信群里对大家出现的情况适时点拨。”国际合作部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同学在参加寒假天普大学交流的项目期间,因为美国下大雪堵在半路上,有点‘无聊’。老师问他‘你们应该有电视吧,为什么不看电视呢?’同学回答‘看不懂。’老师说‘交流包括语言文化的学习,正是因为看不懂,才更应该看。’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如何学习语言文化并不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干预:看不看得懂都要看,你要去感受;另外你可以带着一些问题去看,那边下大雪了路也堵了,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双方的社会分别都是怎样反应的?这是你了解他们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很好的途径。”

体验差异,对比中反思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和互动,气氛热烈
(摘自“南科大学子赴波兰暑期学习圆满结束”,原文请点击:http://www.sustc.edu.cn/news_events_1_3/299)

          “从一开始我们就让他们体会两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做过学生干部,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管理有很强的意识和见解。我们让他们在海外体验观察不同的学生活动模式,从而对比、反思,进一步了解教育的意义。”

          注重细节是美国教授带给2013级莫少哲同学最深刻的感受,“有条理,而且讲得慢,非常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仅仅是背诵。”

          “在国内时我便发现美国教授与中国教授的不同,”2012级学生杨琳说,“美国教授往往是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对于知识有系统性的把握;而国内的教授多数使用现成教材,他们虽然学识渊博,但对手头的课本却未必细细琢磨过。”

          教材之外,天普大学的课堂氛围也让杨琳大开眼界。“就拿上投资课时坐我旁边的白人小哥举例,课堂提问或者只是老师讲累了喘口气的功夫,他的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回答起来也是脑洞大开。”

          在国内课堂上,学生通常不屑于回答简单问题,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较难问题时,则因羞于答错而选择沉默,往往一派“秩序井然”,甚至有些尴尬。相反,美国学生丝毫未在课堂上收敛他们活泼热情的天性,兴致勃勃地享受课堂,享受参与学习的过程。

          “后来渐渐明白,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参与到课堂中,去辩证自主地思考问题,”切身体会了这一差异的杨琳感叹道,“倒是我们这些中国学生,考试手到擒来,真正的思考能力却不见得比他们高明。”

          “就商科而言,在我看来目前美国的教育系统与职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莫少哲这样评价道,“每年春、秋季共有两次Career Fair,企业的HR会来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学生也会因此更加重视Networking,希望给自己创造机会,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雇主。”


南科大学子在牛津领取结业证书

          课业紧张是参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交换学生的共同感受,但注重引导、鼓励课堂参与的教学方式获得了一致好评,大家也从这样的双向交流中获益。

          2014级黄荣芃这样评价她选择的人文类Arts C组:“具体课程项目是上午的经济课和下午的地理课。出乎意料的是,整个课时内容设计非常紧凑连贯,老师上课也非常专业认真,并不会因为国际学生而特意降低课程难度,或在作业反馈评估时降低要求。”

          选择了Science C的一位同学说:“这个课程主要是对称性的学习,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晶体结构有关,因此老师特地带我们去UBC地质博物馆参观各式各样的晶体。随后几天的课程中又请来物理数学系的教授作为客串嘉宾更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晶体如何形成。”

          “人数多,要求高,课程压力大”2013级肖天瑶说,“ Package D总共有7次quiz,2次final。考察非常详细具体,几乎涉及课上所有知识点,课程强度比在学校还大。但是课程的内容很丰富,结合了书本知识和很多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反而非常贴近生活。”


在牛津大学课堂参与讨论

感受文化,打开思想视野

          在异乡的日子里,同学们沉浸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与本土学生及其他国际学生朝夕相处,可以零距离地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

          天普大学的校园中充满了对“美国梦”的追求,这一点令初次接触的同学们印象深刻。2014级吴楚芳提及半工半读的Sophomore,“他把课都排在周二和周四,然后下班之后就去图书馆写作业。他说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进‘big four’的梦想。”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这里,不同文化共存、冲击、交融,直到产生新的文化。”一个参加了天普大学交流项目的同学说。“如果说人和人的关系从认识到熟悉隔着两层纸,那么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我感到第一张纸会比较厚,大家对陌生人的提防、戒心都会高一些。而一旦我们熟络起来, 第二张纸会很薄;在美国文化中,却正好相反。你很容易去认识一个人,却较难变得很熟悉彼此。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化背景差异吧。在一个服务业主导的发达社会,也许更加开朗的人际交往方式、更加独立的个人关系也是大势所趋吧。”

          参加了UBC交流项目的同学跟我们介绍:“温哥华的所有居民中,加拿大本地居民只占到48%,外来居民占到52%,一座城市里有超过半数的居民来自其他国家。文化多元不仅是加拿大人引以为豪的特质,更使得行走在这座城里的异乡人少了疏离陌生的漂泊感。公园里的牌子上除了英语与法语两种加拿大规定的语言外,可以经常见到中文,韩文,日文,德语等等。街道边上的店名也是各种语言都有。”

          他这样总结在加拿大的感受:“你几乎可以在每一处地方找到自己本国文化的印记,但同时你又能感受到来自其他不同国家的文化之美,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如同一个全新的故乡。”


牛津大学

          视角转到英国牛津,南科大同学们在这里的课程内容涵盖了英语学习、英国政治、餐桌礼仪、欧洲历史、经济学、当代艺术等等。所有课程均由牛津大学教师主讲,在课堂中同学们学到了多个主题课程知识,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了牛津大学的学习氛围和英国的独特文化。


参访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并作交流


同学们深入地下100多米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维利奇卡盐矿

分享感悟,深化国际教育意义


来自摩洛哥的同学Oussama亲自下厨,为大家举办欢送晚会

          每个同学海外交流学习回来以后都要写一份“交流报告”:800字以上,写最强烈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上一份作业,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提炼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此外,我们会请一些有国际教育背景的老师参加交流分享会,帮助同学们把自己的经历经验感悟升华。”国际合作部的老师表示,让同学们去观察、去经历,然后自己归纳总结、深入思考,这些技能是同学们在特定的专业学科中学不到的。

          “一个月的时间,我从最开始的带着地图摸索前行到最后可以给老外指路,从最开始的盲点饭菜到熟悉如何描述自己想要什么。一个月于地球只是公转的十二分之一,于我却是一辈子的记忆。”

          “若要说这次出国学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开阔了眼界。在以后思考问题和遇到人生的选择时,我相信我的眼光和判断都会因为这次的经历而有所不同,而我也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这次的游学,有太多太多想紧紧抓在手里,免得让时间冲蚀。生活就是一个个偶然,你无法预料,但也不需要预料,他会一次次带你到更好的地方,遇见更好的人,it turns out to be great。”

          “在牛津大学看到昔日朝夕相处的王嘉乐学长,我深深地为自己的母校自豪,与此同时也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作为下一届毕业生,学校还在等着我们来建立口碑,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学校的厚望。”

          说起感想和收获,同学们津津乐道,的确,海外交流学习虽然时间短暂,对大家的影响和帮助却可能特别深刻而长远。

 

供稿:学生新闻社

文字:王晓涵、刁金龙、李万佳

供图:吴杞颖等

设计:Drew Samsoe

感谢我校国际合作部的老师们以及吴杞颖,吴观龙,刘文文,莫少哲,陈慧文等同学在采访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