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寿院士南科大讲堂解析台风的形成与结构
2016年10月14日 讲堂

          2016年10月13日下午,南科大讲堂第85期邀请著名大气科学家陈联寿院士,为南科大师生带来题为“太平洋上的台风活动及其预报”的科普报告会。作为我国台风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陈联寿用平实的语言围绕台风的形成、分布与结构作了详细的讲解,让在座师生对于台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讲座由我校致新书院院长融亦鸣教授主持。

 

陈联寿院士作报告

 

讲座现场

          陈联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其研究领域主要为天气动力学、热带气旋、中低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含高原影响),长期从事天气动力和热带气旋的研究和预报工作,对国内和国际台风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讲座中,陈联寿直切正题,用一张卫星云图展示了最常见的台风结构,并提到了不同洋面上热带气旋的“别称”,解开了同学们心中对“台风”、“飓风”及“气象性风暴”之间关系的疑问。此外,陈联寿一一解读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与超强台风,厘清了气旋位置与强度对其名称的影响。

          随后,陈联寿列举了台风形成的内部条件、环境条件和海洋条件,以动物胚胎为比照,简要讲述了台风自“胚胎”到成形乃至具有一定威力所必备的条件和两种不同的形成方式。

          借助图表,陈联寿向在座师生展示了热带气旋的全球分布,密布气旋的西北太平洋、南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几乎无气旋的赤道、东南太平洋、南大西洋。而热带气旋位置与飓风前低压初始位置在全球各大洋分布中显示出高度重合,这也进一步证实热带低压是台风的“幼年体”。

          在讲述台风的结构时,陈联寿提及美国在太平洋上用碘化银来吸收热量进而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进行干扰的实验,其结果表明,位于中心附近的云墙(又称台风眼壁)是台风云系中能量最为集中,天气活动最强烈的部分。

 

 

学生提问

          交流提问环节,陈联寿院士对学生关心的台风路径、风眼极限以及陆地监测数据与卫星数据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补充并作了详细讲解,同时他表示,在科幻小说《混沌蝴蝶》中提及的通过巨型计算机“克雷”将混沌系统规范化进而达到精确模拟气象条件的技术在短期内无法达到。

 

供稿:学生新闻社

文字:李万佳

图片:张皓帆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