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西安交通大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卢天健教授做客第91期南科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超轻多孔材料:从工程结构到细胞微环境”的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二十年来开发不同类型超轻多孔材料的经验。我校副教务长黄克服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卢天健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性强的特点。他出版过10本英文专著,发表300多篇国际核心学术刊物论文,引用量超过11000次,是力学届的知名科学家。
卢天健教授作报告
讲座中,卢天健表示,作为一个力学研究者,他立足力学,但又不局限于单一的力学领域,多年来深入开展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他认为,研究材料是研究力学的自然媒介,透过材料发展史,向自然充满的各种多孔材料学习,从而研究出符合国家生产需要的优质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在谈到自己的研究轨迹时,卢天健介绍了自己在剑桥大学萌生研究超轻多孔材料意愿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金属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学术界争相研究泡沫金属的盛况引发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泡沫金属材料的追捧,有家日本公司甚至提出了将泡沫材料应用于高铁降噪的想法。然而卢天健等人在之后对泡沫金属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该材料有很多微缺陷且结构承载能力不强,根本无法直接应用并实现降噪功能。虽然泡沫金属无法达到之前的功能预期,但卢天健发现这种材料可以实现良好的传热传质功能,并可用于能量吸收。因此,他决定继续在泡沫金属中探究,并带着自己的研究经验毅然决然归国,为国家发展轻质复合结构的材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问环节
除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介绍,卢天健还分享了自己在求学、做研究的宝贵经验。他通过自己丰富的国内外求学经历,给了大家中肯的建议。他认为,出国留学是好事,做学问研究应该和国际多交流,但最终还是应该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如今中国的科学研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他认为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广袤土壤中,青年科学家将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文字:学新社记者刘灵杰
摄影:学新社记者沈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