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视网膜之父”Humayun南科大讲堂讲述探索光明之路
2017年02月24日 讲堂

2017年2月23日下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主席Mark S.Humayun在南科大讲堂精彩开讲,报告题为“Artificial Retinal Prosthesis (Argus II) and Progress”。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郭向东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Mark S.Humayun是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主席,美国顶尖的多希尼眼科研究所前主任。作为仿生电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之一,他开发了世界首个人造视网膜,它有能力恢复部分视力,可以让失明人士重见光明。该技术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和欧洲CE mark,他也被人们誉为“人造视网膜之父”。

Mark S.Humayun作报告

讲座中,Mark S.Humayun回顾了自己从初期的视网膜电生理测试等短期人体试验,到利用Argus I和Argus II进行长期深入的移植实验的研究经历。Argus系统分为两部分,其外部的眼镜上安装有微型摄像机、发射器和微型无线计算机,用于捕捉图像信号并传输到人造视网膜上,转化为电脉冲信号。内部则主要由视网膜外层的电极阵列和接收线圈组成,提供视网膜电刺激来诱导盲人的视觉感知。

Mark S.Humayun向听众展示了如何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视觉功能检测,并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电极数目为60的Argus II能比仅含16个电极数的Argus I产生更好的视觉功能。通过此设备,盲人可以进行数字、字母识别,可以感知自己与周围人的距离以及他们移动的方向,可以辨识远处的物体,还能进行篮球、保龄球等运动。这让听众惊叹连连。

随后,Mark S.Humayun分析了人脑视觉皮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背景及结果,提出Argus II的使用会降低视觉皮质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的假说。在完善设备的过程中,他的研究团队通过频域调制等方法实现了色觉识别的功能,还可以利用眼球跟踪器进行面部识别。

经过三十年的研发,Mark S.Humayun及其团队已经开发出60像素的人造视网膜产品,不久将会进入临床使用。面对设备价格昂贵的质疑,Mark S.Humayun表示,“每天用一杯星巴克换来一天的光明,何乐而不为呢?”

提问环节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Mark S.Humayun和南科大师生们就设备的可用性、改进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多方面展开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文字:学生新闻社 詹溪云

                                               图片:学生新闻社 张皓帆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