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下午两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著名作家阿来做客南科大中国文学名家系列讲座,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从《尘埃落定》到《格萨尔王》”的讲座,与大家分享自己作为“当代作家”和“杂志主编”的两段人生经历和思考。我校党委书记郭雨蓉旁听了此次讲座。此外还有来自深圳明德中学的三十余名中学生到场,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我校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教授主持讲座。
阿来
阿来,藏族,当代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现任四川省作协主席。有《尘埃落定》、《格萨尔王》和《遥远的温泉》等多部代表作品,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忠实读者。
他不仅因出生成长于边疆地带而关注边疆、表达边疆、研究边疆,而且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任主编时期的《科幻世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并扶持发掘了刘慈欣等一批重要科幻作家。
讲座中,阿来说话淳朴而幽默。他从自己青年时期的经历聊起:“恢复高考那年,我是个工人,在山里的水电工地工作。有一天,领导告诉我国家恢复高考了,于是我借了一辆自行车,风尘仆仆地骑了五十多公里来到镇上报名……我是个初中生,只能读中专,于是高考志愿报了长春地质学校和昆明地质学校。我出生在大山里的一个很小的村子,第一次见到的外面的人就是勘探员,他们给我看了一张航拍的地图,第一次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以前我以为我们的村子很大:虽然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但绵延二十几里,去一趟舅舅家就要走一天一夜。后来,我被调剂到了家门口的一个师范学院,毕业做了中学教师。那时候我只读古典文学和外国当代文学,从来不读中国当代文学。我从来不知道,我将来会走上写作的道路。”
阿来谈起自己接触文学的渊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里里不管是学地理、天文还是其他专业,到处都在写诗。不会写诗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我开始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开始读了第一本中国当代文学杂志,开始读王蒙。”阿来说,诗歌是最好写的,“几行字掰开,加个感叹号,写完自己读来还有点小感动。现代社会,当我们假装我们有文化、有情怀的时候,我们也用写诗来装点。但这个时候,我们和真正的诗歌,和诗经、和李白杜甫的诗,却是相距非常遥远。”
“我自己写诗的时候,居然一写就写了五六年。那一年是1989年,我30岁,是对我非常重要的一年。古人说‘三十而立’,那年我的两本书出版,却是我觉得最空虚的时候。别人出版了书都会非常骄傲,但我把那两本书压在了床底,再也没有和人提起过。一直到1994年,我都没有再写东西。因为我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是轻飘飘的,那些都是青春期的感伤、迷惘。三十岁的时候我想弄懂中国,后来我才知道,中国那么大,我哪里弄得懂。就像我今天来到深圳,我对深圳一无所知。后来我想,不如退而求其次,每个人弄懂自己周围的一块地方,中国就会更清晰。”
“1994年,我用仅有的一万块积蓄买了一台电脑,敲下了《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小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好的小说家像一个话剧导演,不管说戏,只管搭台,在这个过程中,看着一个一个的人物出场。”阿来有着文人的敏感,也有着文人的潇洒。“年轻人要喝酒、写诗、看足球,写《尘埃落定》的时候,我曾经为了看世界杯停了一个月没有写作。我还记得写完这部小说时是一个冬天,我窗外的树上落完了最后一片叶子。”
阿来还表达了对现在文化市场现状的担忧。“《尘埃落定》写好以后,北京、上海、四川的三个杂志社都告诉我‘你这个书写得好,但是卖不掉。’不愿意帮我发行。我意识到我们的一级文化市场出了问题。商人们不要好的,不要高雅的,不要深奥的。我们现在在书店看到的大部分作品是不需要去看的,它不会让人增长知识。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这些东西上面,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做杂志。”
提问环节,阿来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阿来签名
阿来与学生合影
原本计划九十分钟的讲座,因为同学们的积极提问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许多师生走到前排与阿来继续交流,阿来认真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并为同学们签名留念。
文字:王晓涵
摄影:张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