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毕业生耿明萌:在尝试中走出自己的路
2017年06月22日 人物

他修读过南科大很多院系的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数学、物理、生物、力学、电子、材料、计算机……四年里每个教室都留有他的身影,他的课程清单和他课程之外的活动一样充实。

他是公认的竞赛达人,在数学建模、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国电子设计大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等学术竞赛中拿到过十个省级及以上的奖项。他享受的不仅是与其他同学竞争的乐趣,更是对自我能力发出一次次的挑战和提升。

他爱历史、爱电影、爱体育,博学多才的他总是不吝分享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学弟学妹。他担任过学生代表和学代会秘书,做书院辅导员助理和“大学长”期间带过新生班级,后来也做过校学生会副主席,重建了数学建模协会。在他人眼中,他“热心,特立独行,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他,就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2017届毕业生耿明萌。毕业后,他将前往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工程师项目继续深造。

即使多考四十分也会选择南科大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2015年开学典礼上,陈十一校长分享了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引起了耿明萌的共鸣。

2013年,当时的南科大在许多人眼中充满“未知数”,他的亲友们觉得除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优势外,找不到支持他进入南科大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理由。他在搜集各方报道与资料后,毅然坚定地选择南科大,他相信在这里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做出改变,改变自己,也给这所学校带来一点改变。

如今四年大学生活将迎来完结,忆起当初他不仅感慨:“如果当时多考二三十分,也许我不会来南科大。但如果我知道我的大学生活是这样度过的,即使再多考四十分我还会来。”

在多维评价标准下发展自我

在耿明萌看来,大学衡量人的标尺与以往不同,高考分数几乎是高中的全部目标了,而大学的评价标准变得多维,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

以前在高中时专注于学习,他并未在其他方面发展自我。“我不知道什么适合我。我必须广撒网,在广泛尝试后才能知道。”但是撒网也是有选择性的,在他看来,选择加入一个组织、一个社团要思考三个问题:你能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这个组织能给你带来什么?你能通过这个组织给周围的人、给社会带来什么?

起初,大部分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竞选班委失败,报名加入学生会执委会失败,演讲比赛首轮出局……失败的意义在于让他知道有些事可能并不适合他,或者自己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也有让他感到骄傲的成功:在校第二届辩论赛中打进决赛并夺得冠军,被评为决赛最佳辩手。

学代会是他成功加入的第一个学生组织,学代会的经历让耿明萌记忆犹为深刻。在学代会他不仅是学生代表,同时也兼任秘书:处理统计票数,发布通知,整理会议记录以及其他琐事。在公示会议记录与发布各类通知前,学代会的学长每次都会认真地修改或指正他的各种错误:格式不对,内容有误,措辞不当……他十分感谢学代会的前辈对他的批评,让他养成非常严谨的习惯。他说:“因为学长的指点对我的改变很大,所以我做学生会副主席和学生辅导员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帮助学弟学妹们,并希望他们成为学长学姐以后也能够帮助低年级的同学。”

竞赛是一个锻炼人的舞台

在耿明萌的简历中,你能看到一系列竞赛奖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金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一等奖……

为了IGEM,大一的暑假他选择留在学校。队内分为实验组和建模组,他主要承担建模的工作。他曾把生物作为未来的专业备选项之一,但在实验培训中发现自己并不享受做生物实验的过程,渐渐放弃了选择生物专业的想法。队内的学长学姐们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耿明萌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也开始训练在学术研究中的基本素养。

为IGEM投入的大量时间与汗水,让他们在美国的比赛中出色发挥,摘得金牌。

数学建模比赛也让他受益良多。第一次参加“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时,在初选阶段就出局,却也让他开始使用LaTeX,也学习了很多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他认为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注重的是学习能力,能否接受新知识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也犹为重要:“你要知道队友的优点,更要知道他们的缺点,知道他们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从而避免问题的发生。”

除了自己参加竞赛,耿明萌也会用他的经历给学弟学妹提出建议与指导。他曾经多次为学弟学妹上数学建模课。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他第一次授课,讲课过程他只敢看幻灯片,不敢直视学生,每时每刻都只能想下一句应当说什么。“后来再上课就很放松了,可以很自然地和学弟学妹进行交流。这段经历对我锻炼不小。”

以“宽度优先”寻找专业最优解

耿明萌称自己是一个不敢“随便放弃”的人。兴趣爱好广泛的他对各个专业都想多学一点,多试一试。南科大前两年不分专业的环境给了他尝试的机会。早上在数学课的推理证明中度过,下午在生物实验室里奔波,吃饭时和物理系的同学谈天说地,晚上在调试代码中挣扎。“大跨度的选课和调整方向在其它学校很难做到,虽然南科大选课像我这么极端的同学很少,但是每天和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同学交流是很容易的事情。”

“计算机中有宽度优先和深度优先两种搜索算法。我应该算是宽度优先,占用的内存多,但是某些情况下适合寻找最优解。”耿明萌几乎把南科大所有系开设的课程都尝试过一两门,以排除法将一个个不合适的专业从他的清单中划去。“也许有些仓促,只试了一两门,但比起没有尝试就放弃的人我更有发言权。”

这种尝试意味着他学的课程更多,学习的知识面更广,也就难以专注于一点,无法在所有课程上都学得特别好。但是在他看来:“不同的学科思维是不一样的,有不一样的角度。我建议过很多学弟学妹适度地尝试其他学科的课程,尤其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但是我不建议他们选课像我这么多和杂。学到让自己开心的知识很重要,但你学得很开心却没有高分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个只能你自己权衡。我并不是那种想一直在象牙塔中钻研学术的人,广泛涉猎不同学科对我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碰撞的火花总能让他感到惊喜:“我曾经同时上生物系开设的系统生物学课和数学系开设的生物数学课,两节课紧挨着。有一节课生物系的老师给出了某个公式的应用却没有讲证明,课间我还在纠结这件事,一个小时之后就在同一间教室里数学系的老师恰好讲到了这个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课程很“杂”,选修课程包括了生物、电子、计算机、数学等多个专业的课程,这与他的兴趣一拍即合,但实际上这还不是他未来专业的最终选择。学习了医学的图像处理后,他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些和医学无关的图像处理,发现其他领域的图像处理很有趣。为了进一步钻研,他又从数学角度研究图像处理,发现这也很有趣。

他笑称:“我现在都还不能预测之后从事数学或计算机甚至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我这四年已经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故事。”

他一直走在路上不断成长

从南科大毕业后,耿明萌将前往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工程师项目继续深造。第一年学习法语与数学、物理、计算机、经济学学科的课程;第二年要从纯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力学、经济学这八个学科中选三四个学科的课程;第三年确定具体的方向;第四年在本校或其他学校学习并以双学位毕业。“大学‘折腾’了四年之后,我现在还有两三个选项,但是我还没有具体想好未来研究哪一个细小的分支。这和四年前高考选学校和两年前选专业时也不一样,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和这些候选的方向的了解,还是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比之前多太多了。尽管学制很长,但是很适合现在的我,我希望多花些时间上一些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学科的高级课程,现在不学以后就没机会了。”

他总结自己大学的四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大学四年一晃就过去了,大学期间大家改变了很多。有些人的价值观一开始可能是一样的,然而四年后也许大家就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你是没有办法评价孰好孰坏的。用四年来评价一个人是不够的,毕竟人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文字:学生新闻社   魏欣

图片:学生新闻社  刘静宇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