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毕业生张凌祺: “最幸运的事是找到了真正热爱的方向”
2017年06月05日 综合新闻

采访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张凌祺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见到他时,他正趁短暂的等待间隙在复习本科阶段最后一门课程,此时的他刚刚完成在UCLA的毕业设计从美国回国,准备接下来的毕业答辩。

2017年秋季申请张凌祺可谓硕果累累,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科素养,各大高校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目前他已收到剑桥大学工程系PhD Offer,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系(Shanghai Track) PhD Offer,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PhD Offer与UCLA 心理系认知心理学研究学者Offer。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去宾大,继续进行认知、行为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

作为计算机系专业成绩第一的学生,张凌祺可谓当之无愧的“学霸”,与他聊天,记者不禁被他言语间缜密的逻辑和很好的专业素养打动。“现在对未来的规划非常明确,回顾大学四年,我认为最幸运的事是通过一步步探索,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张凌祺笑着说道。

“南科大自由探索的氛围吸引了我”

高中时张凌祺就开始关注南科大,那时的他被这所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使命的新大学深深吸引,此后通过招生宣讲等渠道对南科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生长在浙江的他,当时也在本省的浙江大学和南科大的抉择间有过犹豫和纠结,一番考虑后他最终毅然决定报考南科大,“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想是南科大这种强调自由探索的气质,和能安定下来做研究的学术氛围打动了我,因为我觉得大学时代还是要找一个能够让自己安定下来好好学一点东西的地方。”

来到南科大以后,张凌祺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无论是能够和导师随时保持亲密的联系,还是能够很早进入实验室做研究,可以说都满足了我对大学的期望。”那时候他无论有学业上的疑问或是人生规划方面的困惑,都会主动与生活导师交流,“大一大二时程鑫教授给了我很多指导,王琦老师也经常和我们分享他在读博士时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比如和导师相处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以及很多的人生选择经验,我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其实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学校给的资源非常多,要学会自己去把握。”

学校的全英文教学对他来说也曾是一个小小的挑战,“那时候课程比较多,学下来确实会有些累。但是只要坚持下来,主动融入英文环境,你会发现你的英文读写能力提升会很快,这对以后的论文写作、文献查询方面也会有很多帮助。”

“包容的通识教育让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大一时学校开的是通识课,张凌祺颇有感触,“学校的通识教育非常有意思,像朱宝亭老师的生物课,黄文忠老师的化学课,至今都记忆尤深。”老师们举手投足间散发的学者气质令他神往。大一时扬州大学的一位老师来南科大开了一门科技伦理课,讨论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研时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和背后的原因,“上高中时我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确定以后会学习计算机,而这些通识课却让我突然发现,我的兴趣可能比我过去想象的更加广泛。通识教育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把我原来笃定的东西又推翻了,让我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己。”

由于大一还未确定方向,他也做过许多的尝试,“那时候对各个学科都充满了好奇,什么东西都想试一下。”张凌祺笑着说道。他曾在学校几个不同老师的组里做过短暂的工作,大一的暑假他加入贺建奎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通过写一些算法,进行基因序列的比对,找出突变位点,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二时加入郝祁老师课题组,做无人机视觉识别处理数据的芯片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虽然和我后来的研究方向不算契合,却让我接受了工程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查阅文献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对我后来的研究大有裨益。”

张凌祺坦言自己不算是一个social的人,大一时曾加入学生会宣传部做一些视频编辑工作,待了一个学期后他选择退出,“其实这也算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段短短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是一个比较适合科研的人,我最喜欢的还是计算机,因此我选择把时间花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 大一时学校计算机系尚未建立,他便主动去找一些相关的网络课程学习,像编程基础课、算法导论、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从而对计算机的知识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后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凌祺用复杂性系统中的sensitive dependency on initial condition(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理论来描述通识教育和多样化的尝试对自己的影响,“对很多复杂性系统来说,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会受很多初始条件的影响,初始条件的一点点不同,会导致最后的结果有很大的改变,我之所以会去研究现在的领域,也正是受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的影响。”大二暑假,他参加数学建模,发现其中提到的动力学系统中混沌的概念很有意思,巧合的是不久后夏志宏老师的一次讲座刚好提到这个概念,让他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主动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其中一本科普读物《complexity: a guided tour》提到了很多复杂性系统的概念,像人类社会、蚂蚁群落、神经系统等。“那个暑假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盯着这个章节思考了好久,我蓦然发现,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仿佛联结到一起,以前脑海中积累的关于计算机、数学建模、神经科学方面的零散的知识突然整合到了一个框架中,这种感受非常奇妙,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预感到自己以后会进行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张凌祺把这视为自己走向认知、行为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的起点,“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以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作为理论工具,以及像大二时学习的电子系的信号与系统相关课程。学校的包容性很强,只要你感兴趣,各方面的知识你都可以去学。”

“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目光很重要”

张凌祺也经历过一些波折,大二结束时学校计算机系尚未正式成立,这意味着2013级的学生可能学不了计算机,此时学校已经有几位计算机系的老师,张凌祺和当时2013级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找到当时的电子系主任陈意钒教授,经过一番协商讨论,最后决定让有意愿加入计算机系的同学暂时选择电子系,同时计算机系的相关课程也开在电子系下。计算机系正式成立后,这部分同学随之转入计算机系。

在大二下学期基本确定了未来研究方向之后,他开始把目光放向更加广阔的地方,大三到大四期间,他自主申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和上海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短期交流访问项目,“计算机系的教授们也非常支持我,在那边有问题的话我也会发邮件与教授们交流讨论。老师们都非常nice,有什么问题都会不厌其烦的为我解答,与老师的沟通往往也能带来许多灵感。”

之后,张凌祺入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交叉学科研究学者项目(UCLA-CSST),前往UCLA心理系与神经科学系进行暑期科研,优秀的表现打动了UCLA的导师,后来受导师邀请他再次返回UCLA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对于交流访问他也有独特的感触:“南科大的交流项目很多,对我们来说也是开阔视野很好的机会,也许你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会对自己产生全新的认知,原有对事物的看法也会相应地产生一些转变。”

一路走来有磕磕绊绊也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时光,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在不断地尝试中渐渐浮出水面,回首这珍贵的四年时光,张凌祺感触颇多,他用“幸运”形容自己过去四年学习生涯,“在这里我遇见了很多非常耐心非常愿意帮助学生的老师,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后一点,也是最最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在南科大这种包容度非常高、试错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下,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且坚信自己会为之付出接下来几十年的努力,这将会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张凌祺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总的来说,对于做科研这件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去尝试,无论是确定科研的方向或是职业的选择都会对之后的人生轨迹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时间尺度非常长。而本科期间可能是唯一的有着极高自由度去进行诸多尝试的时光。尽量多了解不同的领域,多去不同的组里看看,开阔眼界,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尽量不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做功利的选择。”

采访结束,正是美国的凌晨,记者笑问张凌琪是否要回去倒倒时差,他粲然一笑:“是时候准备周五的毕业答辩啦!”

 

 

文字:学生新闻社 李晓丹

图片:学生新闻社 沈悰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