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导师的故事”系列报道①“从高起点上展翅学术的天空”
2017年10月31日 综合新闻

开栏语: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师,是生活的先行者,也是学业的引路人。导师制作为南科大教育特色之一,创造着校园内重要的氛围——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签约引进教师约300人,其中包括院士18人。这些教授或成为学术导师或成为生活导师,在南科大学子的人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二三事,是一段段难忘的师生情。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我与导师的故事”系列报道,从点点滴滴记述南科大师生的故事,留下人才培育的印记和启迪。

“从高起点上展翅学术的天空”

      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李钰敏说起自己选导师的经过,至今难掩激动,“看到郑春苗教授愿意做我导师的邮件,我高兴得一不小心把戴的手表都拍碎了。”

       郑春苗教授是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军教授、院长,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在南科大,他和所有其他教授一样,还有另外两个身份——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

       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业上没有对应的专门指导老师。南科大则不然。南科大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两名教授分别作为“生活导师”和“学术导师”,每位南科大学子都会有两位导师关注和引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郑春苗教授与李钰敏

       郑春苗是李钰敏的学术导师,学术导师是指大学前两年通识教育完成后,已经选定专业的学子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内的导师,接受导师在学术科研上的指导。因此,学术导师对本科阶段的科研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敬畏”到“拜入师门”

       2015年,来自湖南长沙的李钰敏步入大学校门,她对着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媒体上频频出现的教授名字“望而生畏”;一年后,这些教授的名字却被她写在笔记本上,一个个走访了解,仔细筛选。“导师制”让教授们的形象不再定格于字里行间的“某某发现者”,而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选择导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擅长做什么,之后了解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经过权衡做出选择。

       南科大的教授中不乏学术大牛。能够进入他们的师门,是所有学生的幸事。南科大的导师制中,学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选老师,老师也选学生,这就需要同学们展示出自己优秀的学术潜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我喜欢数学,也喜欢环境专业所注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以我选择了善于以模型模拟解决问题的郑春苗老师来做我的学术导师。”李钰敏说。2015级树德书院的李钰敏,人称“课件小能手”,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为了能获得郑春苗教授做学术导师,李钰敏细心地准备了一份自己的简历,上面列举了她的学习历程、研究兴趣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丰富的国学素养”和“长期担任学生助理”这三个关键词,让李钰敏如愿以偿。

导师引导学会思考


李钰敏参与美国地质学会2017年年会

       李钰敏很快就从郑春苗教授那里得到直接教益。

       “南科大倡导增加学科交叉性,南科学子的知识体系既要精又要广。”郑春苗教授反复强调。郑春苗此前在北大的水资源中心工作,在南科大又是在环境学院。他还一度与南科大计算机系系主任姚新教授合作,将计算机运用到了环境学里。

       “我和郑老师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当初选专业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每个科目都学得不错,不清楚自己更擅长什么,所以像环境这样涉及多个领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李钰敏说。

       南科大的双导师制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质的资源。但是有了学术导师指引方向,可能意味着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前行。

       郑春苗说:“我提倡李钰敏掌握比较独立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可以来问我,但是我不会手把手教学生,更多的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他表示,学生享受好的师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导师的水准决定了学生开始涉足科研领域时起点的高度,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大学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不仅需要在某一个领域研究的深入,还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在科研领域初来乍到的青年们,能够学习交叉学科的多元知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各领域精英所提供的硬件资源、启发式的教学思维,也为学生提供了打造人生深度的机会。


环境学院茅洲河现场考察

课题组里学以致用

       选择导师,相当于加入一个课题组。李钰敏加入郑春苗教授课题组后,参与了深圳市地下水及其相关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按照惯例在组会上,团队的成员要介绍课题的进展、后续工作,总结课题中自己负责的部分所涉及的原理、运用到的方法等。课题组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知识积累更加深厚的研究生、博士后,郑春苗教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讲,让本科生都能听得明白。

       2017年暑期小学期,李钰敏和另外8名环境学院本科生在郑春苗教授的带领下,赴美国华盛顿特区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现场考察。实地探访美国的人文风貌和自然生态,野外实践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与典型案例。2017年,她作为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大数据中心项目的核心成员,参与建设在校大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系统。今年10月,李钰敏到了美国西雅图,参与美国地质学会(GSA2017)2017年年会,发表会议海报并作“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 The Case of Shenzhen, China”主题演讲。

       谈起学术导师李钰敏满是崇敬和感激,但她也略带“遗憾”地说:“即便郑老师平时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但是学术科研上的他总是稍显严肃。听说郑春苗教授作为生活导师,会带学生们去爬山、远足,我特别羡慕。”

       双导师制不仅使得南科大学子们在生活和学业上同时受益,也让学生们走入教授们的生活,了解教授们的多个侧面,让师生们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文字:汪子怡 学生新闻社李如璇

摄影:王凯强 学生新闻社刘静宇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