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测试中心工程师秦苏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合作研究成果
2017年12月15日 科研新闻

       近日,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工程师秦苏以合作者身份在著名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H3K14ac is linked to methylation of H3K9 by the triple Tudor domain of SETDB1”的研究论文。这一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染色质从“打开”到“关闭”过程中组蛋白密码的识别机制。

       在真核生物中,遗传物质DNA是以染色质的形态存在的。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由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外面而形成。核小体可再进一步封装以实现将线性DNA高度压缩、得以存储在细胞核中的作用。DNA的这一组织结构有利于保护DNA的稳定性,同时也给实现DNA自身的生物学功能(复制、转录、修复等)造成障碍——在高度压缩的染色质结构中,DNA不易于接触。因此,染色质结构需要在舒展(打开)和压缩(关闭)之间动态调节。有意思的是,组蛋白的氨基端尾巴通常都伸出核小体而暴露在外面,并可发生各种翻译后修饰,对染色质的结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学说称之为“组蛋白密码”。

       比如,“打开”状态的染色质是高度乙酰化(ac)的,包括H3K9ac、H3K14ac,而H3K9me3(H3K9的三重甲基化)是“关闭”状态染色质的一个标志。该研究发现,负责催化H3K9me3的甲基化酶SETDB1含有三个串联的Tudor结构域(3TD),可以特异地识别H3K14ac信号,当邻近的H3K9开始甲基化时,它们之间的结合亲和力会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有意思的是,当H3K9me从二重甲基化(me2)进一步转换成三重甲基化(me3)后,整个密码识别方式发生重大翻转,最后当H3K9me3得到确立、而H3K14ac的乙酰基(ac)脱落后,3TD则会从这一组蛋白上解离,完成从“打开”到“关闭”过程中这一系列组蛋白密码的识别。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秦苏和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ät Stuttgart)的Renata Z. Jurkowska对该工作的贡献相当。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2259-9 

供稿:公共分析测试中心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