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专题报道——特等奖获得者Matthew Jellick:世界是个大课堂,要用一生教与学
2018年01月22日 教学新闻

 “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两位特等奖获得者中有一位是“老外”,他就是我校语言中心负责英语教学的Matthew。来自美国的Matthew从事英语语言教育已有十余年,曾在新西兰的米德尔顿田庄大学(Middletown Grange College)、埃塞俄比亚的读经台大学(Ambo University) 和尔达瓦大学(Dire Dawa University)等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是他首次在中国开启教学之路。

Matthew已经在南科大工作14个月,他的部分工作职责包括为二年级的学生教授学术写作技巧,以及教授英语培训课程。Matthew表示,在南科大从事教学工作非常开心,南科大是一所新大学,年轻、有活力,一直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同时见证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他感到非常荣幸。他说,在这样一所新兴大学中从事教学工作,可以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贡献,当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再回头看看,会对自己曾经参与建立起来的教学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多元化课堂,教学相长

中国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Matthew认为课堂应该是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教学平台。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给“老师讲课”和“学生谈话”提供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尽管自己站在讲台上,但是要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学生上他的课的同时,他也可以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身上学到其它的文化知识。Matthew认为没有一个人一定比另外一个人懂得更多,只有在特定的知识框架背景下,一个人可以成为其他人的老师,而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之外,则需要向其他人学习请教。他说,一个课堂上如果有30个学生,让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那么这个课堂上就会出现30种不同的文化反馈,这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他最为重视的一种教学理念,尤其对于从事语言教学,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说,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活跃思维。Matthew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观点的相互分享是一个成功的课堂必备的组成部分。

一本好的教材对于知识的获取有重要引导作用,Matthew认为,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情绪、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的作用,但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文化层面。教材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认识所学的知识概念。教学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他要适应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们,在相互了解沟通中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一本好的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也需要具有多元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拓展眼界,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

拓展教学平台,寓教于乐

Matthew对于此次获得“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表示十分荣幸,这是对他教学的认可和鼓励。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平台,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进步,这次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让青年教师的教学得到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在职业的道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Matthew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他不主张“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更倾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局限在教室里,因此,他将教学延伸到了教室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教职工提供英语培训课程,同英语口语俱乐部和英语图书俱乐部合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英语学习平台。他经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要自我挑战,他在非洲教过的优秀本科生,如果有机会到英国、法国或美国攻读硕士或者博士,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挑战,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可以开阔眼界,从中获益。

开拓视野,不忘教育初心

Matthew很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每一节课,不仅同大家一起分享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和同学们交流。深圳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聚集了像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这样的高新科技公司,能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在南科大这样一个有活力的科技大学中工作,他感到非常开心。他表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科技共同体,文化融合体,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工作中有机会与具有不同工作经验、专业背景的同事一起工作,即使在很大的工作压力下也可以收获到很多文化知识,同时自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语言知识,充当一名文化传播者,也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情怀。

未来,Matthew表示如果有机会去其他国家进行英语教学,将会把在中国学到的文化知识、教学经验、风俗人情带到其他国家,就如他将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带入到中国的课堂中一样,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继续做一名教育文化的传播者。在他来看,如果在一个国家或者大学待上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之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动力和激情,也会失去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他将带着每一次的教学经验,每一个国家的人文收获继续前进,将所了解的文化风俗传播到下一个驿站。就如他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教学态度:“世界是一个大课堂,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教课和学习”。

 

文字:刘春辰

图片:张晓燕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