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长期扎根深圳本地、熟稔特区发展脉络的教育界一把手;一位是在美国做到终身讲席教授、大学系主任,又全职回国曾任北大副校长的海归院士。为深入寻求南方科技大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和校长陈十一。
中国新闻周刊:郭书记此前长期在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工作,也参与了南科大的筹建,从深圳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办南科大?
郭雨蓉:深圳下定决心创办南科大,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大学与城市有紧密、深刻的联系。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会推动城市的发展。从实际层面来说,高等教育一直是深圳发展的短板。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升级,深圳需要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其次,深圳是年轻的城市,需要城市精神、文化的凝练,而大学在这一方面会发挥很大作用。可以说,南科大的创建,也是满载着深圳全市人民的期盼。
中国新闻周刊:陈校长回国后,在北大创办了工学院,当了副校长,看起来已经功德圆满了,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到南科大?
陈十一:在北大,我帮助学校创建了工学院,在校内率先实施国际通行的教授tenure track制度,提出了工程科学的发展思路,经过10多年的努力,北大工科已经到达了一定高度,师资团队一流,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北大本来就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再怎么努力,也只是锦上添花。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城市,迫切地需要发展高等教育,这座城市对教育、人才与科技的追求,都使我很动心。我从国外回来后,一直对办教育, 创建一所新型大学心怀梦想。所以当深圳市来请我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同时,我在北大读书工作多年,北大精神里敢为天下先的那一面也存在于我的血液中,我喜欢挑战,去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深圳市对南科大的定位与期望是什么?
郭雨蓉:从深圳市委市政府、广东省乃至国家的期望来说,都希望南科大办成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一开始,南科大就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
具体而言,在创校时,南科大的定位与办学路径选择上,港科大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起初,大家期待这所新成立的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做更多的工作,随着深圳市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大家开始希望南科大的教学科研能与产业相结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这与城市定位更加一致。
中国新闻周刊:陈校长在南科大的核心办学理念是什么?
陈十一:在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次重要讲话,当时我就在现场,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因此我们把“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结合深圳的特点,我们在南科大还提出了“创知、创新、创业”的理念,即不仅要做好基础研究,还要推动技术创新,将最先进的技术与社会需求结合,最后走向创业。这有点像斯坦福,把大学与产业、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校的服务功能与城市发展相联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独特贡献,这应该是南科大的特色。
我们首先在学科布局与科研上着力,结合深圳、广东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长远需求,满足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我们也把教授的关注度引到深圳的产业技术布局,鼓励教授直接参与深圳的十大行动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如量子科学与工程、三代半导体研究、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研究。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学校出台了一些制度。比如,南科大教师每个星期可以有一天去企业服务,学校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等。据我了解,美国斯坦福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很多大学的教授都积极参与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创办企业,尤其是工科教授,美国大学的创业激情值得南科大来学习。
中国新闻周刊:南科大提出了成为斯坦福大学式大学的构想,斯坦福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陈十一:我曾经向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请教他们办学成功的秘诀,他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家精神,这是南科大很值得学习的,也是地处深圳的南科大应该最具优势的地方。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进程与历史使命,也可能有自己发展过程中的对标目标。但其实谁也成不了斯坦福,南科大应该成为她自己, 一所有深圳城市特色的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每一所大学都有它独特的精神与文化。南科大的精神是什么?
郭雨蓉:一所大学的精神,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南科大建校时间短,目前对于南科大精神我们还在思考和凝练。但南科大从一创办就深深植入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的力量。首先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南科大,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这种精神特质。其次是追求卓越,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应该也是南科大人的共同追求。
我来到南科大后,去市里面汇报工作,他们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第一个感受是,从里面看南科大比从外面看感觉还要好!第二个强烈的感受是,在南科大,能够找到特区刚成立时,那种大家一起创业的激情燃烧的感觉。
陈十一:在南科大,敢闯敢试,创新精神尤其明显。学校办学时间短,没有很大的校友群,也还没到时间去总结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南科大的老师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把自己先前所在学校的文化融入南科大,因此南科大显得更加包容,更加有合作精神,非常进取。南科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应该更加重视科技研发与产业的结合,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许经过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相信南科大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南科大能够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哪些?换句话说,回顾办学历程,你们有哪些做法或者制度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
郭雨蓉:首先是坚持改革创新。一个新的大学要发展得快,只有改革创新。我们在人事制度、科研制度、招生培养制度、治理模式、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一直都在努力创新。现在,当我们的一些创新做法,已经逐渐在其他的大学采用后,我们要再考虑继续创新,保持优势。
其次,人才队伍是大学的重中之重。为吸引人才,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发展。资金、待遇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核心还是要把学校办好,这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最后,要把中国特色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把党组织打造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要将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陈十一:南科大最核心的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按学校章程办事。南科大最大的制度创新是:南科大的理事会治理架构。南科大成立理事会,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一个重要的尝试。理事会里有深圳市的领导,有中国教育家,还有深圳的企业家,也有学校里的教师代表, 当然也有书记校长。我们的理事会是学校的上级机构,有些像国外大学的董事会,它突出了当地政府对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南科大一项非常基础的制度。一些重大决策, 如每年的预算、新办的学院,副校长聘任等,都要通过理事会。
南科大在教育理念上也有较好的创新。“三制三化”是南科大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三制”为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学校采取书院制全面管理,允许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书院里,鼓励交叉;每位学生有全职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全方位成长提供生活指导。“三化”为个性化、国际化、精英化。南科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学生入校前两年不分专业,第三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意向选择专业;学校初步建成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校内很多课程采取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国际视野。由于学校教学可以完全以英文进行,学校也招收了一些来念理工学位的国际生。学校鼓励本科生二年级开始就进教授的科研实验室, 南科大中本科生的科研气氛比较浓厚。
我作为书院导师,也带有11个学生,与他们定期见面,他们有什么困难也都会联系我,我对他们的学术与生活也有较好的了解。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南科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老师跟学生的距离很近。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国内传统名牌大学都在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再加上国家与地方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南科大的制度优势与财力优势都在不断缩小。对此如何应对?
陈十一:高等教育有集聚效应与竞争效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地方政府对教育、引才大力投入,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种好的竞争生态,南科大也处于其中。南科大去筹转正已经六年多,我们做的创新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学科基础和人才基础。南科大教职员少而精,更有试验新的体制机制、开展改革的灵活性,也更有活力,更国际化。以前大家常说“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现在可能要加上 “环境留人”,深圳的创新环境、资源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最近有人告诉我,南科大就像是一名英俊少年。南科大现在也许还不成熟,但它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充满希望。
中国新闻周刊:南科大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但作为一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会不会受到地方政府的束缚与局限?
陈十一:Thomas Bender写过一本书,叫《大学与城市》,里头有句话:一个没有一流大学的城市是不完备的。从这个角度讲,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南科大志存高远,但是毕竟建校时间很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深圳有一个非常开放、有前瞻性的政府;而南科大又希望成为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大学,服务深圳的发展与需求,因此大学的定位与城市的期盼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如果学校要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比如新建一个学院,就需要得到深圳市与理事会的支持。这就要看大学的领导班子有没有能力跟市里充分交流。这个沟通的过程本身也是我们重新思考的过程,这样的互动是健康的。在香港,也是这样,大学跟城市要协商要合作,而不是对立的。
我还想说的是,我们无法离开一个社会的实际需求去办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二战,没有服从国家的需求,MIT是成功不了的;加州理工的崛起,也是与美国国防部和NASA的紧密合作分不开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新时代,作为中国一所新型的公立高水平大学,南科大是如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
郭雨蓉: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南科大的快速发展,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作为一所创新型公办大学,南科大自始至终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2017年学校党委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范例”;成功召开创校以来的第一次党代会,全面系统总结了学校筹建和建设发展中的经验;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完成党支部的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支部委员;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认真落实思政工作要求;全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压实廉政建设责任;立足学校海归人才和党外人士集中的特点,实施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等。
学校将2018年确定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我们认为,要让党组织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党员要在各个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帮助协助完成所在院系的各项工作。要让大家看到,党员是在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党员能够攻坚克难。
中国新闻周刊:由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发起成立的西湖大学最近呼声很高,你们有没有感到有压力?陈校长也是西湖大学的发起人之一,您在那里的角色与职责是什么?
陈十一:西湖大学有更多民办的因素在里面,而南科大是公立的,公立有公立的好处——资金与资源都很充足,而西湖大学在保证经费上需要花更多精力。在办学理念上,我们是同路人,南科大是在给西湖大学探路,我们同是中国高教的改革者与先行者。
我是南科大的校长,我对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我是西湖大学的创建者之一,现在也是西湖大学的董事,我会尽一切努力支持他们做好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政策层面,南科大还有什么期待或呼吁?
郭雨蓉:我们希望能够以新型大学的身份加入到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行列中去,承担更多先行先试的探索任务。最近,学校理事会原则通过了我们的方案,全力支持南科大“双一流”建设,这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陈十一:借此机会,我首先要感谢教育部,尤其是国家的学位委员会,广东省与深圳市。没有他们的帮助,南科大办学6年是不可能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按照正常情况,这本来需要20年。
南科大地处深圳,资源不缺,人才也不少,我们办学的自主权仍有很大空间可以以释放,包括博士生的学位设置权力,还有招研究生的名额分配权。南科大作为具有特区基因的新型大学,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国外的一流大学与“双一流”大学差,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对我们予以更大的自由度。
本刊记者/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