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专题报道(3): 高等教育研究助力理工科大学文理融通
2018年10月13日 综合新闻

2018年10月12日下午, “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举行了以“高等教研究助力理工科大学文理融通”为主题的分论坛,充分探讨了当今的高等教育研究如何助力高校建设,特别是理工科类院校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跨界融通的新型特色文科。

论坛现场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教授韩蔚以“创新、创知、创业,南方科技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南科大从“小而精”到“国际化、研究型、高水平”为目标的办学定位模式的选择,到“三创”办学特色的实践,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在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她指出,南科大的改革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实践经验接轨并轨的过程。“大学如何发展,其实没有具体的药方。每个大学不一样,南科大的人文教育体系将包含三个链条:理工科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和书院制教育。”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席教授李中清以香港科技大学环球中国研究在线课程(GCSOL on-line curriculum)为案列,介绍港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愿景和科研与教学互相反哺的教学策略,深入地分析了理工科大学如何通过慕课等在线学习模式,以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人文社科教学的新模式。李中清表示:“通过这种模式,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可以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这将有效地提升师生“教“与“学”的能力。”

谈到关于人文学科作为核心大学核心学科的建设,乌干达马克雷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AHIKIRE, Josephine谈了她的看法。马克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是东非地区最早建立的大学,培养了如朱利叶斯·尼雷尔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该校1922年成立的时候是一所科技学院,当时的校训是“LET’S  All BE MEN”,随着时间发展,如今的校训为“We Build for Future”。她以学校的校训更迭为例子,总结道:“人文和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在大学的内容和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混合转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家们会逐渐将人文学科作为研究中重要的交叉领域,因为‘科学济人道’(Science for Humanity )。”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佟婧通过分析全球知名理工科大学注重交叉学科、促进文科发展的成功案例,包括“麻省理工大学的语言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教育学科改革”,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她说:“大学文科的发展,只有走交叉,才有发展。”

随后,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肖海涛以“华中科大”杨叔子办学思想与实践为例分享了国内一流理工大学文科建设的经验。她认为,不断调整转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大力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她认为,理工科大学加强文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沈红围绕“中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报告”,以16省83校(理工、综合、其他类院校分别为26、27、30所)的15336名本科生的大数据为支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全国本科生四项通用能力现状测评和所在高校对其能力的增值作用。她表示,我国工科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强而医科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较高。虽然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对其学生能力增长产生正面效应,但增值量仍需提高,并不是层次越高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增值产生的效应越大。

分论坛历时三个小时,八个主题报告内容丰富,参与分享的还有来自约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查强,他分享了“人文科学教育在21世纪如何发展?关于中国大学及其他大学的几点思考”;芬兰坦佩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蔡瑜琢作了以“具有社会责任的创业型大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建设”为题的报告。报告人与参会专家学者在讨论环节“唇枪舌战”,各抒己见,探讨高等教育的理念、分享做研究的方法和经验。

专家作报告

 

文字:夏莹莹

图片:张晓燕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