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教授做客工学院前沿论坛分享学术界成功之路
2018年12月06日 综合新闻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应邀做客工学院前沿论坛,带来题为“学术界成功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专题报告,和南科大师生分享了自己对于成功之路的心得体会。

陈刚作报告

陈刚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电力工程卡尔理查德索德伯格教授、固态太阳热能转换中心(S3TEC Center)主任。

铅笔+胶带也可以拿诺贝尔奖: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敢想

陈刚以2010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Konstantin Noveselov为例,阐明了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敢于思考才能出奇制胜的道理。石墨就存在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铅笔中,Konstantin用胶带把石墨一层一层的撕出,由此发现了单层石墨烯。还有科学家发现碳的排列图像个足球,并以此拿到了诺贝尔奖。也有科学家发现把石墨烯从不同方向卷,从而形成的碳管有不同的特性,最终使得纳米碳管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所以陈刚认为,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才能出奇制胜。

Boelter-Tien理论:做研究就要做到最极限

陈刚介绍,他的博士导师Chang-LinTien是热传导领域的专家,他导师的导师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的教授Boelter。Chang-LinTien在研究中一直谨记Boelter的教诲:“做研究要明白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做到极限。”他也以此做了低温和高温领域的热传导,进行了导热和绝热的研究以及航天飞机的热传导和电子领域的散热研究。Chang-LinTien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追求极限,打破极限,遭遇失败不放弃,一直做下去。

Von Karman研究哲理:在适当的时间进入适当的领域

陈刚还举了Von Karman的例子,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导师。Von Karman曾指出,做研究不能总在一个领域,要在适当的时间进入适当的领域。太早了没人做,发展到最高峰要走下坡路时则要及时找到另外一个领域。

Nam Suh曲线: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最重要

陈刚介绍,MIT前机械系主任Nam Suh教授指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研究的两端。科学研究要懂基础,要从基础上和应用上进行创新。MIT机械工程系教授Yanni Yannas在2015年因发明了人造皮肤而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他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197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文章了,转而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破损皮肤快速结疤,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明了人造皮肤。目前世界上很多烧伤病人都会用到他所发明的人造皮肤。

陈刚还列举了Zhao Xuanhe教授的例子,Zhao Xuanhe 在水凝胶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强,他研究出了水凝胶材料,在生物技术方面有很多应用。还有MIT的教授Amos Winter,采用杠杆原理设计了一款变速轮椅,此项发明实现了低成本设计,帮助贫穷地区发展高新技术。这都说明倘若一项科学研究对基础有贡献,对应用也会产生很大的效应。

做研究需要瞄准有真正创造性的方向

陈刚最后还列举了自己实验室博士后和学生的例子。他指出,很多学生在还未毕业时已经收到知名大学工作聘书,或是毕业后自己创业建立公司。说明科学研究需要产生社会影响,需要更加注重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陈刚特别指出,在科学研究中,语言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们一直认为,陈刚教授的报告极具思想性,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供稿:工学院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