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树下】专访科幻作家刘洋 | 在南科大开启科幻创作与教学新征程
2019年01月25日 综合新闻

编者按: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2018年入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从事写作和科幻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科幻世界》《文艺风赏》《新科幻》等杂志发表作品约60万字,多次被《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纯文学刊物转载,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文发表于《Clarksworld》《Pathlight》等杂志。目前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完美末日》《蜂巢》,长篇科幻小说《火星孤儿》等,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科幻小说》。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科幻“光年奖”一等奖,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2018年京东文学奖科幻类年度五强,首届科幻小说“星河奖”,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科幻电影创意专项奖等。

《火星孤儿》是刘洋首部长篇作品,受到业内科幻作家们的一致好评,科幻作家江波说:“青少年科幻是个亟待填补的空白,刘洋发了大招!”日前,《火星孤儿》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者在南科大创园对刘洋进行了采访。

刘洋(左一)接受记者访谈
 

历时四年之作:《火星孤儿》的故事与思考

创作一篇好的科幻作品,需要的不仅是相关的科学素养和充分的想象力,还要能够自成逻辑,自成体系。在科幻迷看来,作者能否在小说中自圆其说,是小说成败的很大因素,而这,比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难。但有了合理的逻辑,这科幻世界才能引起读者无比的神往和无限的遐想。

《火星孤儿》讲述地球上从某一天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非常奇怪、难以解释的事情:汽车凭空飞起,诡异的大火肆意蔓延,从地下升起了无数黑色的石碑⋯⋯后来经过调查,人们发现是某个外星文明在背后操纵这一切,但对其目的完全搞不明白。小说的主角是一群特殊的高中学生,在故事的最后,他们最终发现了这一切背后的真相。乍看之下,很像是一个常见的外星入侵题材的作品,刘洋表示,“我想透露的是,这其实只是它的一个表象,其核心设定还是在于我在微观物理的层面上所作的一个大胆设想。”

这部小说,既暗示了外星文明所困的位置,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的困境。作者从故事构思、动笔到完成,以及修改出版,前后时间差可达四年之久,期间因为学业和科研方面繁忙的事务一再耽搁,但在修改上不余遗力。“跟短篇小说的一挥而就不同,长篇创作显然需要一个更强烈的驱动力和一种更持久的耐心。”小说的核心设定源于在学习上的一个简单的思考: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样?在此前提下,如果现实解决不了现有的问题,修改科学理论会怎样?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习惯毫不怀疑地去吸收,对知识的合理性缺乏怀疑精神。在刘洋看来,培养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才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他希望这部小说对读者有所启发,对社会有所裨益。
 

梦想的驱动:从一个科幻迷蜕变成一名科幻作家

在刘洋读小学之时,一本《科幻世界》扣响了他的兴趣之后,从此埋下了科幻创作梦想的种子。那个年代的科幻小说以核心科幻居多,很多创意都让人惊艳,他至今都仍未忘记阅读《巴比伦塔》《异域》《塌缩》这些小说时的震撼和激动。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想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奇思妙想。最早的时候借助语文老师要求写日记的契机,他以日记连载的形式写了好几本“很稚气”的科幻童话。(后来搬家的时候,这份手稿很遗憾地遗失。)

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把科幻创作定位为事业,从此他紧紧围绕这个事业作出了许多人生重要的抉择。那个时候他读的科幻小说多偏向物理学背景,高考的时候他填报的专业都是各个大学的物理系,大学的时候他继续探索科幻世界,直到他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一次无意中选修了吴岩老师(现任南科大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的科幻写作课程之后,他的科幻创作体系趋于完善,创作之路逐步明朗了起来。由点到面,他经常把一些有趣的点子写成小说,发表在各种文学杂志上。几年积累下来,他的两本短篇合集《完美末日》《蜂巢》相继出版。

刘洋大部分作品都起源于他看书或者看文献时突然抓住的一些灵感,物理学的知识背景对他的这些创作起到了科学支撑的作用。比如《蜂巢》一文,是他在研究石墨烯期间突然产生的灵感。因为石墨烯中的电子具有超快的迁移速度,所以他就想可不可以利用这个速度,结合相对论做点东西。最后论文没写出来,倒是写出了这篇小说。又如《开往月亮的列车》一文,最早是起源于他为了调试编程软件所写的一个测试程序:他设计了一种能够持续加速的列车,让它的加速度和重力合成为一个大小与正常重力相当的有效重力,使列车速度接近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时,乘客感觉不到失重效应。后来他写小说的时候想起了这个加速列车的程序,就以其为基础,做了一个完整的设定,并且最终写成了一个三万多字的中篇。

《勾股:2.013》是刘洋当下传播最广的一部作品,它的核心设定是一个What-If式的问题:如果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它的物理规律和我们不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这种设定目前来看还是很新颖的,很多读者看了都觉得很喜欢。这个小说发表后他转载到微博上,一天时间内就有几百万的阅读量。这个小说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发表在美国的科幻杂志Clarkesworld上。
 

科幻创作之思:科幻小说想象之上是对更高层面的思考

刘洋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单孔衍射》。这篇小说最早发表在《文艺风赏》上面,之后被《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多个主流文学杂志转载,在文学评论界里也引起了一些讨论。他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这篇小说把对现实的观照以一种科幻小说特有的方式体现了出来,这一点也是他在之后的作品中所一直想做到的。

科幻小说是一种在科学和文学的交织下生成的产物,其中既涉及到各种前沿的科学原理,也融汇了人类对自身、对未来、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刘洋(右一)以嘉宾身份出席2018科幻大会南科大论坛

科幻与科学是怎样的关系?2018年11月,在科幻大会南科大论坛上,与会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嘉宾曾一同论道科学和科幻的关系,说法不一。访谈中谈到此话题,在刘洋看来,在科学领域越来越细化,科学研究前沿普通人愈发不可企及的情况下,大多数科幻作家的科学视野还远不足以全面了解科学前沿的面貌。科学已经远远走在科幻的前边,科幻已经很难对科学有所启迪。他认为,科学在引领着科幻的发展。

而对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刘洋也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科幻源于现实,又从超越的角度反映现实,有一些后现代主义意义。科幻小说规避现实直叙,通过创作科幻的场景曲线反映问题。《火星孤儿》反映的知识汲取方法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环境。另一方面,科幻小说有着预见的功能,对现代科技发展等所产生后果也有一定的预见性,传递警惕感。由人工智能引发担忧而创作的科幻小说体现了这方面的现实意义。

 

科幻事业新征程:在南科大开启科幻教学实践

2018年7月入职以来,南科大“新深圳速度”像对所有人那样,也给刘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科大有着深厚的科幻创作的土壤,这所年轻的大学的发展速度本身就很科幻。”不同的是,相比大多数人,他授课在这所年轻的大学中,有和在传统大学不一样的体会。谈到南科大的学生,他很快将其与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科学素养较高等几个关键词联系了起来。刘洋记得有一次在课上向学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飞行器第一次飞到了某个星球背面,结果发现了一个拖拉机,发生了什么?”在场的同学没有沉闷,都表现了极高的想象热情,比如,飞行器其实是飞进了平行时空;飞行器闯入的虚拟世界出现了bug;人类已隐秘地发明了瞬间转移技术等等。

日前,刘洋刚刚搬进新的办公室,书柜里摆放着科幻和物理方面的书籍

这个学期,刘洋开设了《写作与交流》和《科幻创作》两门课程。《科幻创作》课上,对于指导选课的学生创作科幻小说,刘洋有自己的授课方法。在他的课上,学生不仅要解放思维,大开脑洞,同时在课程结束时要有自己的作品。在课程前期,刘洋会在课上给出一个设定,之后学生根据设定创作出成果之后交换作品互评,修改之后的作品,他会根据不同杂志的特点给予学生投稿建议。上个学期他课上的学生王真祯的科幻小说《排雷者》被《科幻世界》录用,并和刘洋创作的《对流》一同选入《201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

南科大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文科教育模式,对此,结合自己所从事的科幻文学事业,刘洋表示,文科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对于传统的文学学科,发展再快的大学也很难追赶传统大学。南科大的土地上有丰厚的科学土壤,把文科教育和科技交叉融合发展就是非常好的理念。

下个学期,刘洋将继续授课《科幻创作》,他期待着在具备科学素养的南科学子当中发掘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当前,刘洋已经在开启新的长篇科幻小说的创作,大纲已经修改了多个版本,他坦诚地说现在还不够满意,还在调整当中。

 

采访:黄丽燕 苗雪宁

文字:黄丽燕 苗雪宁

图片:钟昌起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