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发展经验来看,所有享誉全球的理工科大学无不重视人文教育。南科大的定位是以理工医为主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2018年,学校在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育的过程中,尝试走出一条和传统文科大学、综合性大学不一样的创新道路,发展特色文科教育,传承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培养有批判性思维、有想象力、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实现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文科教育新路径
2018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人文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教学科研单位,纳入人文社科学院统一管理。学院以教学+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通识教育为主,兼有特色研究,努力培养文理兼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南科大文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南科大的文科布局更明晰,方向也更明确。学院将在未来10-15年内,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理工科大学最具 “科技人文”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8年10月,南科大举办“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集聚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人文学者与专家,就如何在一流理工科大学开展人文教育这一重要论题进行讨论。这次会议为南科大进一步探索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更开拓的视野和思路,向各界宣示了南科大文科教育所秉持的理念:“一流理工科大学必须具有一流人文教育”,明确了南科大文科建设要走的路径:“小而精的跨学科科技人文研究方向和为本科生提供一流的通识教育”。
开国内风气之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也于10月揭牌成立,校长陈十一担任荣誉学会会长。学院选拔、接收和培养来自中外名校的博士后,目前已在全球范围招聘11位青年会士,举办讲座7场。依托这一平台,南科大持续吸引国内外博士毕业的高端青年人才前来从事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使用机制,以更自由、多样、全面的方式促进青年会士的学术成长和跨学科研究,为南科大特色的“科技人文”建设做出积极探索。
打造特色学科新亮点
写作与交流课广受欢迎
人文社科教育是培养文理兼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为此,学校努力建立高水平通识课程中心,打造一流师资和研究团队,构建高水平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既专业精湛又素养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适用性人才。
2018年,学校按照国际高端师资标准引进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人才,除引进了一批一流的学科带头人,目前人文、社科类在岗各类全职教师,访问教师、荣誉会士、研究助理等已达64人。除专任教师外,学校还从北大、人大、北师大、中山大学等名校聘请知名教授作为兼职教师。
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提供50门左右的一流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科技、影视、全球化、城市研究、商业文化、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与建筑、写作与交流、创意与方法论等主题与内容,课程设置丰富多彩,学生覆盖量超过2500人。未来5年内,学校还将进一步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端博士后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教学,每学年为全校提供70-80门、覆盖2500-3000人次的系统优质课程。
写作与交流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多数都有一门研究性写作的指导课程或者指导中心。我校在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增设了2学分的“写作与交流”通识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全体大一新生,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人文情怀和必需的写作能力与交流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刚开放选课就迅速满额,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知识分子》公众号等十多家媒体予以关注和报道。在11月清华大学召开的写作课研讨会和复旦大学召开的全国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我校教师还受邀作专题报告介绍写作课授课经验。
除了“写作与交流”课,人文中心开设的“科幻:从小说到电影”、“人文名家专题系列课程”、“空间中的美术史”,社科中心开设“考古发现与中国历史”、“中国的工业化与社会变革”、“建筑、空间与文化”等也都十分热门,体现了学生们热爱科研的同时,对于学习人文学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科技人文实现新融合
中国科幻大会南科大分会场
科技与人文,在南科大实现了完美融合。
据人文社科学院(筹)院长、人文中心主任陈跃红介绍,人文科学中心引进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专任讲师中,具有人文加社科,人文加理工学历背景的超过一半。比如他自己,最早学的是地质勘探。中心教科幻写作的刘洋,是物理学博士,也是科幻作家,而哈佛设计学院毕业的唐克扬教授,学过精密仪器铸造,在北大学过比较文学,在芝加哥学过中国古代美术等。
11月,中国科幻大会在南科大设立分会场,刘慈欣、王晋康等著名科幻作家与我校副校长汤涛及教授刘科等围绕“从科学前沿到科幻前沿”与“城市、建筑与大湾区的科幻想象力”两个话题进行探讨,论坛备受关注,现场座无虚席。
科幻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科幻作品,还要研究人类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和幻想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与人类的想象力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南科大目前在探索文理科嵌合时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南科大成立了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并先后召开“追寻想象力的本源——2018人类想象力研究年会”、“重新定义文化——二次元与娱乐互联网学术研讨会”等,聚集来自科技、人文、网络、科幻等不同领域专家,围绕想象力与创新、与科技强国、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以及想象力研究展开探讨,希望找到科学和想象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
此外,学校还围绕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与创新组建了语音实验室、空间与媒体实验室、计算人文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配置了一批科研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如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究、世界科幻革新背景下的中国科幻发展与产业化趋势、世界设计之都的创新空间研究等,同时开展了来自中国科协科普委员会支持的横向项目科幻科普创意创作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辑录、整理与数字化工程等一系列具有科技整合特色的科研项目。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已经初显成效。在“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兽面综合研究”中,社科中心文化遗产实验室利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文物信息进行了多方位采集,并对器物进行了长达8个月观察,重建了器物原貌。遗产实验室还和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周祐民课题组开展合作,联合考察贵州牛坡洞、招果洞等洞穴遗址,以期在调查研究贵州古洞穴遗址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与华大基因的合作中,遗产实验室对“商代车马坑”进行联合取样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代晚期马匹及人类遗骸研究的成果。
文科建设收获新成果
出版著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8年,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丰硕,全年主办人文类高水平学术讲座51场,社科类高水平学术讲座40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著作、白皮书,人文中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CSSCI和北大核心学术期刊收录4篇,参与编写著作5本,出版和发布了《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等。社会科学中心发表论文37篇,著作12部。
人文社科教师队伍也斩获颇丰。校党委副书记、人文中心讲席教授李凤亮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并获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奖;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唐克扬当选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人物,并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社会科学中心教授唐际根、荆志淳等主持完成的《豫东考古报告》获中国考古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金鼎奖);人文科学中心教师刘洋著作《天堂的阶梯》荣获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银奖,著作《火星孤儿》作为2019年新年中国科幻长篇小说第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李凤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人才培养之道,应以人文为基石,如此才能建构合乎时代需要的科学家。未来,南科大文科建设将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科大特色,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文科与理工医学科的协调与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深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资料提供:人文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
文字整理:刘卉 童小晋 余蓓
主图设计: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