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10日,国际水安全与气候变化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瑞典科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瑞士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挪威科学院的多名院士和来自斯坦福大学(美国)、哥德堡大学(瑞典)、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奥斯陆大学(挪威)、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萨斯喀彻温大学(加拿大)、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阿尔托大学(芬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5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为国际水安全与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创院院长郑春苗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幼宽参加了会议并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欢迎辞。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俊国召集了本次国际研讨会,并主持开幕式。
郑春苗讲话
张幼宽致欢迎辞
刘俊国主持会议
水资源安全关系到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水资源利用呈指数级增长,导致水文循环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全球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研讨以保障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水安全为目标,聚集了水文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专家,探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会议上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南洋理工大学全球可持续性研究办公室主席Alexander J.B Zehnder院士指出水安全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水资源的价值与水价在全球仍存在区域差异,该差异是区域水资源消耗量的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斯坦福大学Steven Gorelick 院士则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由于原生含水层中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了当地地下水用水安全。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受限于模拟精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高精度的WRF模式可以提高青藏高原地区水汽输送模拟。美国工程院院士Dennis P. Lettenmaier认为超过80%的极端洪水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有关,降雨前期土壤湿度对洪水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effrey J. McDonnell指出生态系统的水平衡通常是在流域尺度进行年际计算,但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是多年累积的效果,合理的系统分析能够更好的开展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挪威奥斯陆大学许崇育院士指出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准确模拟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过程,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是当前气候变化下的水安全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次研讨会的召集人南方科技大学刘俊国教授在研讨会上提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虚拟水贸易则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此外,多学科融合则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发展趋势。
瑞典科学院院士Deliang Chen做主旨发言
南洋理工大学全球可持续性研究办公室主席Alexander J.B Zehnder院士做学术报告
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Steven Gorelick 提问
美国工程院院士Dennis P. Lettenmaier做学术报告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effrey J. McDonnell发言
挪威科学院院士Congyu Xu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南方科技大学与瑞典哥德堡大学主办。参加会议的国外知名院士和专家担任了由南方科技大学刘俊国教授和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共同领衔主持的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简称“丝路环境专项”)课题 “东南亚-南亚大河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咨询专家。该课题于2018年9月30日正式启动,面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围绕泛第三极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大河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精细化模拟研究区域气候条件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构建一套自然—人文复合系统下水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软件,揭示南亚-东南亚大河区气候与水资源历史演变规律及特征,阐明水资源变化的自然,人文驱动机理,为保障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