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树下·成长记】蒋伟:和2012的南科大叙叙旧
2019年04月23日 人物

【编者的话】

新兴学府,百年古榕。

南科大的美丽校园里,汇聚了一群因为梦想而走到一起的人。

砥砺前行的进程中,师生们在不同的位子以相同的努力,在这片热土上演绎别样的人生、推动事业的进步。

“大榕树下”专栏,讲述南科大人的精彩故事,分享奋斗的感悟、成功的喜悦,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蒋伟,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2012年10月底,蒋伟加入南科大化学系,可以说,他是与南科大共同成长的一代青年教师。

在蒋伟加入南科大这一年的4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南科大去“筹”转“正”,并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南方科技大学“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7年来,南科大这所以改革创新著称的新兴大学,与区域和城市共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不断突破,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

7年来,蒋伟也在南科大建立了有机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研究小组,专注于新型大环主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分子识别、自组装、分析检测、分子机器、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今年初,蒋伟课题组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高度可拉伸性能的瞬态(耗散)水凝胶材料,并在化学顶级期刊《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这也是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大分子材料中心2019年伊始所取的重大科研成就之一。

蒋伟

 

在这个四月里,南科大走过了去“筹”转“正”的第七年,我们希望从蒋伟的故事里,从那些年的影像、那些年的故事里,和2012年的南科大叙叙旧,给未来的南科大鼓鼓劲。

 

来南科大 离梦想更近一点

蒋伟2004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2007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物理化学硕士学位,2010年在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初,他加入美国Scripps研究所Julius Rebek Jr.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来到南科大的路,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其实在2012年底的时候,化学系已有12名全职教师和3名教学工程师。这在南科大算一个大系了。在时任校长朱清时的影响和带动下,化学系聚集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他们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做人和做事上,都为我们后面加入的老师们树立了标杆。谭斌和心元(刘心元)也是那时加入南科大的,而我受谭斌影响,也来到了南科大。”

(谭斌、刘心元、蒋伟、何凤在学校东面荔枝林山上眺望在建的南科大校园 心中充满豪情,摄影为陆为老师)

 

蒋伟回忆起这些如今在化学系耳熟能详的骨干核心人员当年以正当青春奋起的年纪与姿态相继加入南科大,让我们感到,这一环接一环的力量传递背后,除了这些年轻学者的学术与人格魅力相互影响之外,似乎还有同一种力量的感召,让他们相聚。

“我在Scripps研究所就认识谭斌,我之所以来南科大是受到了谭斌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Scripps研究所的华人圈基本上都知道有人要加入南方科技大学。这个年轻的大学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神秘,也充满了让人好奇和探索的魅力。我主动跑去找谭斌了解南科大,他向我介绍了南科大的基本情况,然后告诉我:你一定要来。于是,我就来了。”

“我就来了”。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却凝结一个青年学者对一个新成立大学的充分信任和对自己未来发展可能的无限憧憬。正如陈十一校长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所言,迄今为止,他做过很多个重大决定:走上科研道路;回国创办北大工学院;到深圳接任南科大校长。没有一个决定是轻松的,但他把每一次选择都当作一生难求的机会,坚定而自信地走下去。他把来到南科大,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怀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这些年,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远方,来到南科大,来到这个距离他们梦想最近的地方。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做出了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决定,蒋伟来到南科大。“当天晚上,心元和谭斌给我接风,请我吃了饭。”看似不经意的一次小聚,成了蒋伟人生道路的新起点。

 

敢闯敢试 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是我们在2012年12月5号照的照片。学校的氛围很好,但科研条件就很有限了。我们的实验是在教学实验室开展的。那时候,我们很多时候真的只是想做很纯粹的研究,没有想是不是能发文章,只是一心想要做独立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卓越,成功自然相随。这群心怀梦想的年轻学者,在南科大开启了自己科研生涯的黄金时代。蒋伟风趣地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定了一个规矩,谁发文章谁就要请客。但这个规矩后来行不通了,因为谭斌跟心元请了太多次,他们发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蒋伟说到这里笑了,转而又郑重地说:“谭斌和心元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他的努力下把化学系在外面的影响建立起来了,为后来化学系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们化学系的老师们注入了满满的信心;同时,他们也成为我们当中的标杆和榜样。我们彼此影响,相互追赶,同时又引得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和学科力量也逐渐壮大,比如李闯创的加入,他不仅带来了他的很多思想和成果和我们分享,还带来了许多国内的经验,让我们这些海归更游刃有余地适应国内环境,从而也更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业。”

“2012年10月25号,我第一次来到深圳,那天我从深圳北站过来,路过新校区看见了这栋楼,这就是我们的新校区。尽管我们当时还在老校区办公,但新校区的建设让我们充满期待。不久之后我参加一次学术答辩,便把这一张图放在PPT上,以此来表明,我们是有实验室的,只不过不是现在,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学校在建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条件不具备,但大家都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

建校初期,很多条件还跟不上,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南科大人一贯秉承的精神品质,源于“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在每一代为南科大建设和发展而奋斗着的南科人身上传承流淌。

蒋伟回忆:“那时我们对独立开展科研充满了期待,但现实却是还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和平台、也没有博士生,我们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研究助理、博士后。博士后我们叫Rescarch Fellow,因为当时他们入不了博士后流动站,拿不到深圳的博士后补贴。仪器平台也是借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里我不仅要感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老师,还要感谢陈十一校长。当时陈校长兼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院长,对我们南科大这样一所处于建设初期的新学校,对我们这群满怀热情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陈校长加入南科大以后,帮我们建立了实验室、仪器平台,解决了博士后补贴、博士招生的问题,这让我们更加安心下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随后的几年里,南科大取得了质量与速度并驾齐驱的快速发展。我们团队的科研也有了起色,2015年到2017年,是我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我们对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研究交流也有了进一步需求。张绪穆老师来了以后带着化学系组织了很多学术会议。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结识了很多同行和前辈。再后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化学系也有越来越多‘大牛级’人物不断加入。他们不仅学术成果卓越,也颇具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各类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格拉布斯研究院的成立,在更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也为我们引进了更多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努力求索 在创新中不断突破

蒋伟认为,正是南科大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宽松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一些相对来说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青年教师和青年团队,我觉得南科大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平台和成长环境。青年教师和团队的研究都有一个特点,借用化学的术语就是‘诱导期’特别长,早期开展的研究主要是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开始会比较慢,但是一旦过了‘诱导期’,我们的科研成果就会进入一个加速期甚至是爆发期。很荣幸,快速发展的南科大和化学系在为我们提供足够丰富的科研资源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慢热’的空间,我想我们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会需要这样一个耐心和宽容的环境。”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

 

说到自己研究的超分子化学领域,蒋伟简而言之概括为研究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的,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把分子比作是鱼,我们是做网的,而这网也是一个分子。为了能够抓住鱼,我们需要做一个更大的分子来作为网。我们把这种“网”叫做大环主体分子。在过去五十年的时间里,超分子化学家发展了很多大环主体分子,每个大环主体背后都成就了一个或几个非常著名的教授。刚开始独立研究工作的时候,我就想,我能不能做一个跟别人不同的大环主体分子?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个过程,但我们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蒋伟及其团队通过模拟生物受体的空腔特征,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大环主体分子,实现了生物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仿生模拟。其间,蒋伟在Nat. Chem.,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化学类著名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同时,他本人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全国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南方科技大学“杰出青年教授”等多项荣誉。

蒋伟获得2018年“杰出青年教授”表彰 汤涛副校长为其颁奖

 

在持续创新中不断突破,在努力求索中不断进步,这是蒋伟的故事,也是南科大众多奋斗在科研教学岗位上的青年学者们共同的故事。

 

 

文字:刘卉 

主图设计:丘妍

(本文图片及素材由科研部和蒋伟老师本人提供)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