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院长说】理学院院长杨学明: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
2019年08月29日 人物

【编者按】作为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中最年轻的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正立足新起点、迈步新征程,“做精”人才培养、“做强”学科建设、“做实”内涵发展,加速朝着“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其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南科大始终坚持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标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高度重视以学院统筹引领带动系科建设、学科发展。

如今,南科大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六大学院院长已全部到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校六大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思路,学校官网分别对学院院长进行专访,敬请垂注。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对深圳的发展寄予更高期望。《意见》对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方面作了重要谋划,为成长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南科大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南科大新使命。

众所周知,数理化等基础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此前,聚焦基础科学的南科大理学院已经有多项亮点引人瞩目:深圳市诺奖级科研实验室——南科大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正式揭牌;化学系谭斌团队攻克Ugi四组分反应近60年未破解之难题;物理系张立源课题组首次用实验验证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院将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无疑备受关注。

为此,我们专访了理学院院长杨学明。

一路向南,与理学院共同奋进

杨学明学术造诣颇深。他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首批特支计划入选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士。201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冬天,杨学明选择一路向南,在一所年轻的大学里迎接一个新的理学院诞生,与南科大一起创造新的历史。

杨学明说,在创校之初,他就非常关注南科大的发展。南科大第一任校长朱清时院士是他的硕士导师,他应邀来参加了南科大第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后来又到南科大做过多次学术报告。他也是第四位做客校内最高级别的学术讲座——南科大讲堂的主讲嘉宾。他说:“南科大最吸引我的,是改革和创新的理念。”他说,当时郭雨蓉书记、陈十一校长跟他深谈多次,最终,南科大创新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多次到访南科大所感受到的干事创业的效率让他下定决心南下。“我觉得南科大是能够让我做一点在别处做不到的事情的地方。”他说。

来到南科大一年多,杨学明觉得南科大最让他感到惊喜的首先是学生整体素质高,同学们上课、做实验的时候能主动思考,深入钻研,提出新问题;二是老师整体水平高,无论是科研还是育人,大家都兢兢业业、团结互助、积极向上。他感慨:“南科大的快速发展,是无数南科大人专注执着、奋力拼搏的结果。”

如今在南科大担任理学院院长的他,每天也过得“非常南科大”:他把每天的科研、行政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暑假期间依然每天穿梭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之间。在他看来,这是为了给自己挤下尽可能多的“想问题的时间”。“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推动学院发展,‘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一流研究型学院

在杨学明看来,科学发展到今天,除了每个学科的独立发展之外,交叉学科的发展机会远比单学科大多了。

“南科大目前各个学科建设比较扎实,这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杨学明说,理学院不仅鼓励每个系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入发展,同时还会创造各种机制,推动学院内各个理科学科之间、以及理科与工科之间的互动、融合与交叉。

杨学明本身就是具有学科交叉学习背景的受益者。他说,自己本科学的是物理,开始攻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既需要物理知识又需要化学知识的化学激光专业,现在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过去20多年中,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于2006、2007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作为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过来人”,杨学明说:“多懂一门学科就像多懂一门语言,思考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径,出成果的机会就相对比只会一门学科的人会高很多。”为此,理学院将进一步打造跨专业教学体系,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可以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充分探索自己的学科兴趣特长,成长为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进驻仪式

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揭牌

理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和统计与数据科学系5个系,以及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2个研究院和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三个研究机构与相关学系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撑、相互发展。接下来,理学院将进一步创新机制,让学院内的这些系科平台之间、包括与校内平台甚至校外平台更大程度地互动交叉联动。“等到在建的理学院大楼竣工,学院的系科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将在同一个屋檐下进行科研、办公。理学院将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促进理学院内部之间和内外充分的互动交流,以及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杨学明说。

理学院目前有教学研究型教授1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澳大利亚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接下来,理学院将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理学院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和建设,不断努力,将理学院早日建成一流研究型学院。

 

厚植基础,大力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

理学院现在拥有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理学院将面向国家特别是珠三角、深圳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依托基础学科优势,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重实践”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基础学科的创新周期可能稍要稍微长一点,但是它发挥的作用可能会更大。”杨学明强调,学习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打好基础非常重要。理学院在大力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抓好学生的学科基础教育。“做好一件事情,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常常是关键。基础好,会帮助我们更快速地理解。”他表示,在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独立探索的勇气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和“问问题的能力”。

杨学明及理学院领导班子将人才培养作为理学院最基本和最重要工作,在学期中对分管的系采取随机听课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在引导、帮助学生打基础这件事情上,理学院针对每个系的特点探索了许多新举措。比如,数学系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和基础课分级教学制度,夯实课程责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制定课程内容。化学系探索研究型本科化学教学,打造一批开放式、主动型、研究型的翻转课堂,对部分课程试行“实战练兵教学法”,将理论授课与实验创新同步进行。物理系探索“成才+成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国际级物理实验竞赛,搭建丰富的师生交流渠道平台。

同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外,理学院还充分发挥学校育人机制优势,安排100余位教授在书院担任生活导师,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指导,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环境,合理规划学习生涯和大学生活。2018年,理学院教授在书院服务时间总时长达数千小时,所指导学生总数占全校本科生总数的32%。 

在学生培养上厚植基础,理学院的人才培养初见成效。2018年,理学院本科生共参与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一区论文就有十几篇。同时,学生参与国内外竞赛频频获奖,比如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就获37个奖项,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17个奖项。

新学期的脚步将至。如今,年轻的理学院正带着创新基因,立足现代基础学科,推动学科交叉,不断拓展世界前沿研究新领域;厚植基础,推动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向建成国内外知名、世界一流的基础性、研究型理学院的目标大步迈进。

 

南科大理学院大事记

2011年12月,物理系和化学系同时成立。

2015年6月,数学系成立。

2016年10月,南科大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揭牌。

2016年12月,地球空间与科学系成立。

2017年12月,理学院成立。

2017年10月,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

2018年5月,物理系教授团队在《科学》发表SnSe热电材料最新研究成果,持续刷新热电效率世界纪录,并深入分析结构与性能关联性。

2018年7月,化学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

2018年9月,化学系谭斌团队《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攻克Ugi四组分反应近60年未破解难题。

2018年12月,化学系杨学明等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结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2018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党委成立。

2019年2月,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南方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深圳市诺奖级科研实验室——南科大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正式揭牌。

2019年4月,化学系田瑞军课题组在《自然》联合发表文章,整合蛋白质组学助力“癌症之王”的精准诊疗。

2019年4月,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成立。

2019年5月,物理系张立源课题组实验证实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相关合作成果在《自然》发表。

 

 

文字:劳湘雯

摄影:王凯强

主图设计:丘妍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