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中最年轻的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正立足新起点、迈步新征程,“做精”人才培养、“做强”学科建设、“做实”内涵发展,加速朝着“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其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南科大始终坚持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标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高度重视以学院统筹引领带动系科建设、学科发展。
如今,南科大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六大学院院长已全部到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校六大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思路,学校官网分别对学院院长进行专访。
作为一所理工医为主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同样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今年上半年,南科大探索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文科发展新路径又迈出重要一步——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简称“人文学院”)正式成立,由讲席教授陈跃红任院长。
三年前,陈跃红应陈十一校长之邀,抱着在理工科大学发展特色文科教育的理想来到南科大,和同事们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人文科学中心。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后,人文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艺术中心、语言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整体教学科研单位,一并纳入人文社科学院统一管理。学院在教学上贴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需求,在研究上初现交叉整合的科技人文特色,“小而精”的新文科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近日,这位言谈风趣、学识渊博的学者畅谈了南科大的“科技人文”特色教育思路。
“小而精”的办学特色 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
陈跃红
在此前的学院成立大会上,陈跃红表示,担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对他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体验。“在南科大这样一所年轻的创新型大学里,创办一所具有科技人文特色的新型人文学院,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陈跃红说。
南科大一直以来都秉持着适度规模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而南科大要发展特色人文教育,自然也应当遵循“小而精、高水平、强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原则。在谈到南科大人文教育应当如何发展时,陈跃红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坚持以‘科技人文’为特色,才能够在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过程中,闯出一条属于科技大学群体的人文教育发展新路。”
他说,所谓新型特色文科的基本定位,具体说来就是:适度规模的“小而精”学术队伍,全覆盖的“一流通识教育”,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定,学院为全校学生提供全覆盖的必修通识课程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思想品德素质、中外语文书写以及口头交流的能力。同时根据南科大的人才培养定位,学院开设一系列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于文理交叉视野的深度通识选修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科的立场去理解所学理工医商学科专业的伦理规范、社会价值等,尤其要通过某些特色课程去呈现文科知识作为文化资本的生产力潜在价值,并从文科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想象力和创新创意能力,使得他们在自身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经由人文理念的渗入,学习如何突破专业疆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发明创造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文理交叉视野的新型人才。
为了保证提供系统化、高水准、全覆盖、真正一流的通识教育,人文学院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设类似“科学教育”类的专业教育,并适时为同学提供文科二学位的文理兼修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将依托“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这一平台,继续吸引国内外博士毕业的青年人才前来从事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联合研究生培养机制也在谋划中。
在科研方面,学院将在学校支持下重点推动和积极利用南科大的理工医优势和交叉平台,展开以项目课题为核心的文理交叉融合研究。目前学院各中心正积极推进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智能语言、空间与媒体设计、音乐与科学、科幻科学与想象力、教育大数据、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化等领域的项目课题研究。
在文科科研规划布局上,人文学院选择内外并举、以我为主的发展方向。先“种好自留地”,根据特色目标自立规划,自定项目,重点支持,寻求引领突破。其次,也要加强对国家和省市纵向文科科研的项目申请和研究实施,积极“种好公社的土地”。特别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以及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机遇,自觉参与深圳重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在研究上攻坚克难,争取交出高水平优质“公粮”。
目前,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有五个中心,如何整合好“一个学院、五大中心”的学科资源进入研究?陈跃红说,学院将在“与科技结合”“与国际接轨”“服务深圳和大湾区”的原则基础上整合资源,以实验室和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为统领,坚持“项目+PI”的科研机制,统合全职在岗人员与外聘人员两方面的科研力量,齐头并进,分头突破,争取做出更有特色的优秀成果。
陈跃红在人文科学中心
开放兼容的“新文科” 科技与人文相辉映
谈到如今备受关注的“新文科”,陈跃红自豪地表示,三年前南科大就提出了这一理念。“‘新文科’建设,我们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早在三年前,南科大在文科建设之初便举起“科技人文”的旗帜,确定了与传统大学不同的特色人文发展之路。
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现场
2018年10月,南科大举办“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就“科技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中,南科大文科教育所秉持“一流理工科大学必须具有一流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思路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为南科大进一步探索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更开拓的视野和思路。
陈跃红解释了他心目中的“新文科”。他说,传统人文学科主要聚焦自身领域发展,学科之间独立运作、壁垒森严、缺乏交流。但“新文科”应该是开放的文科、文理兼通的文科。在他看来,未来创新型人才不应只具备单一的理科知识或文科知识,而是要融通嵌合,才可能自主创新。同时他还指出,新文科更应该将自身文科的发展放到世界文科发展的视野里观照比较,取长补短,与世界交流共进。
“‘新文科’要改变人们对于文科的认知。”陈跃红说,仅仅将文科知识当做是一种“素养”、一种“品位”、一种“生命的丰富性”来看待是不够的,就现代意义上观察,文化、文学、语言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国外叫做“文化资本”。
他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到,支持深圳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这与“新文科”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一年几千亿的产值已经很说明问题。我们应该去考虑将如何将文科资源转化为创新的生产力要素,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新的资本力量,在未来的创造性生产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8月底,科技部等六部门也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被确定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陈跃红表示,南科大责无旁贷,将积极贯彻这一精神,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人文:跨学科对话研讨会合影
事实上,南科大已经在积极探索“新文科”发展之路。
2018年5月,深圳市计算智能重点实验室、南科大人文科学中心、南科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人文:跨学科对话”的学术研讨会。这是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的一次历史性互动,有利于推动计算人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久前,学院社科中心遗产实验室还和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周祐民课题组及华大基因的合作,希望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在考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人文学院目前已经自主设立和正在推动建立一批研究机构。如语音实验室、空间与媒体实验室、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计算人文学中心、遗产实验室、新媒体与视觉文化实验室、科技与社会研究群组、都市研究群组、 GIS实验室(深圳和海上丝路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及相关数据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慕课制作中心、教育技术(ICT)研究平台、特色艺术研究平台、国际化英语考试和评测平台等。陈跃红说,希望在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中找到科学和人文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助力南科大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探索“新文科”之路。
“作为一所年轻的创新型大学,南科大没有太多传统的限制。人文学院在‘新文科’的探索道路上,会有更广阔的空间。”陈跃红说。
人文育人彰显特色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一流理工科大学必须有一流人文教育,而一流的人文教育本质仍然是育人。”陈跃红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学等理工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伦理的挑战。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伦理、人文及道德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生活的美学意义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人文教育所关注的。
陈跃红说,南科大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人文教育将在其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陈跃红接受采访
“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质是为了给国家民族带来繁荣,给老百姓带来丰富的、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社会的需求,有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人生梦想,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为民族做正确的科技工作,真正贡献自己的有价值力量。”他说。
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始终是潜移默化的,置身于人文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无形中便会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熏陶,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陈跃红说:“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氛围是需要逐步建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以主人翁的意识倾情投入。”如2018年南科大首次开设《写作与交流》课程,把写作能力与个人成长融会贯通起来,强调“成长写作”,20个班的课程在极短时间内就被选完。部分人文社科课程开课人数多达150人,暑假小学期期间学生也踊跃选课。还有科幻与科学想象力系列、人文名家与中外经典系列、文化遗产系列、考古与人类学系列、会士前沿课程系列、深圳故事与“一带一路”课程、艺术鉴赏系列和学生艺术团队训练系列、英语口语与写作训练系列、岭南方言与广东话课程系列课程……都深受同学欢迎。随着校园人文氛围日渐浓厚,未来学院将逐步做到每学年为全校提供 180 门、覆盖 6000到8000人次的系统优质课程。
回首三年前,陈跃红从北京大学初来南科大时,几个中心最早期的团队也只有三四个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后,目前学院在岗各类全职教师、访问教师、兼职教师,荣誉会士、研究助理等已达60多人。陈跃红说,这彰显的不仅是一种“深圳速度”,更是南科大“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的体现。
陈跃红说,希望通过5至10年时间,把人文学院打造成创新型、开放型、具有科技人文特色的新文科学院,为中国理工科大学的文科走出一条打通文理、嵌合科技的特色人文发展之路,成为中国理工科大学集群内最具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科学院。
文字:童小晋
编辑:劳湘雯
图片:张晓燕
主图设计:丘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事记(2015年—2019年)
2015年至2016年:相关教研机构陆续成立
2015年11月,语言中心成立。
2015年6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成立。
2016年8月,艺术中心成立。
2016年7月,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
2016年8月,人文科学中心成立。
2018年3月,全国首家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成立。
2018年至2019年:筹建、正式成立到发展定位
2018年7月11日,学校发文正式批准筹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8年10月12-13日,学校召开“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明确办学定位。
2018年12月3日,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支部成立。
2019年1月14日,南科大理事会批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去筹。
2019年4月10日,学校发文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科、高教、艺术、语言共5个中心纳入学院管理。
2019年5月 21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通识课程教学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9年8月30日,院长陈跃红在2019年秋季学期战略规划发展研讨会上汇报学院发展规划,题为“走向新文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