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
会议指出,全省社科界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对标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着力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强化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着力打造岭南学术高地;强化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着力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强化前沿意识、南大门意识和窗口意识,着力维护社科理论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以走在前列的担当作为,推动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获得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的10位专家学者分别是中山大学的李宗桂、吴承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朱桂龙,暨南大学的程国赋,华南师范大学的卢晓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隋广军,深圳大学的陶一桃,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广东省社科院的李庆新。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评出优秀成果230项,其中一等奖5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55项。
受表彰的优秀社会科学家纷纷表示,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在我省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构建岭南学派中继续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要有岭南特色、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我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长经历,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壮阔的历史图景相伴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运用30多年从事思想文化研究的优长之处,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拓展并深化对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的研究,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中山大学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而奋发有为。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吴承学认为,岭南特色、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应该是广东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抱负和素质。“要保持朴实、低调的传统风格,还要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更宏大的学术格局、更崇高的学术境界和更广泛的学术影响。身处岭南,治学领域与治学风格可以有地方特色,但在学术水平、学术境界和学术影响上,则须超越一地一时之局限,绝不能沾沾自满于庾岭以南。应当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学术研究上要立足岭南,又超越岭南,从广东一流的学术水平,上升到国家乃至国际的一流水平,一步步不断开拓攀登,这应该是广东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之努力的高远目标。”
为大湾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朱桂龙表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心工作,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如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等问题,一直是我过去研究的重要问题。希望能为政府创新政策制定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建议,为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国赋认为,有幸当选,对个人来说,不仅是很高的荣誉,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作为生活在广东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文学研究者,应当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大湾区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发掘岭南文学、文化的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岭南故事”,向海内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应重大需求彰显哲学社会科学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中表示,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军者,一定要有使命担当,这种使命担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二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作出回应。“从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言,也就是我们建构理论、创新理论,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既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价值彰显。”
“本届当选的学者更多是我省社科界后起之秀、学术精英。而我这个‘80后’(已逾80高龄)‘混杂’其中,说明我还能跟上时代,没有‘掉队’,这应是我的莫大欣慰和自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何自然从事学术研究近半个世纪,是中国语用学研究的拓荒人。他表示,新时代的语言研究者要有更多的担当,盼望能与我省中、外语言学界同行一道,继续为语言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教授认为,沉甸甸的荣誉,也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新的使命担当。广东在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聚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深圳大学教授陶一桃表示,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探索中,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理论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肩负着理论探索、创新的责任与使命,更有一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情怀与担当。
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教授认为,当前全球发展趋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在此情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个人“小我”与时代“大我”、“顶天”研究与“立地”服务紧密结合,以宽阔视野、前瞻意识、创新思维,不断推动学术研究与对策服务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庆新表示,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获此殊荣,深感肩负重担,责任重大。当前,国家致力于发展海洋事业,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洋史学不能缺席,不能缺位。作为多年从事海洋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专业性等方面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对话,构筑中国海洋史学高地。
(南方日报记者 翟丹然 见习记者 王梓佩)
报道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9/11/content_7821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