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冷门领域 把冷板凳坐热——深圳特区报专访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谭斌
2021年07月12日 媒体

7月12日,《深圳特区报》刊登对我校化学系教授谭斌的专访文章,全文如下:

在近日公布的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谭斌团队项目“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轴手性化学”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全省1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之一,也是该校首个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对于这项荣誉,谭斌说,获奖很自豪,但也并不意外,这是他在这一科学领域耕耘多年的水到渠成,也是南科大这所新办大学正在快速成长的又一见证。

微信图片_20210712105747.png

从“无人区”开辟出科研的新领地

从2014年开始,谭斌就从事了轴手性化学的研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中心手性化学和轴手性化学作为手性化学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当时,中心手性化学比较热门,研究较为系统,但轴手性化学的研究比较冷门,很少有人去系统地研究。因为轴手性分子固有的一些局限,很多人觉得没有研究前景。轴手性分子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作为手性配体或催化剂也被广泛使用,此外在药物、材料中也大量存在,涉及的领域很广。”

这几年里,谭斌团队在轴手性化学领域里不断突破,他们利用有机催化这一绿色新兴技术,在不对称轴手性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并发表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等国际顶级期刊,推动轴手性化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将对映选择性有机催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因此获得省科技一等奖。

随着谭斌团队的“开疆辟土”,越来越多的团队也留意到了这块科研的新园地。“原先一些优势轴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成本非常高, 1克可能需要1万元,而我们开发了新的合成方法,现在1克只要几百元,这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受益。”谭斌介绍,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团队进到了轴手性化学研究领域。2020年,不对称轴手性化学已经入选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十大热点前沿。“我们是把冷板凳坐热了。”谭斌欣慰表示。

“我们赶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好时代”

“最早来南科大时是在临时校区,还没有实验室,只能向其他学校借设备和器材。如今这个实验室整个设计、装修都是我们自己参与的,现在我们的设备已经不逊色于其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了。”谭斌介绍。

谭斌是南科大的“元老级”教授,也是南科大自主培养的第一个“杰青”。他从2012年加入南科大,见证了南科大的发展,自己也成为了南科大历史的一部分。短短几年间,如今南科大的学术成果已频频登上顶级期刊,而学校的自主培养和引进的“杰青”也已达34名。

学校的快速发展,在谭斌看来,与时代和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赶上了深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好时代。没有深圳市营造的外部平台的大环境支持,学校要想发展好是不可能的。另外学校招的一批优秀的老师,大教授们的经验非常丰富,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持,而年轻的学者成长得也非常快。”

而学者们的成长,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科大实行的教授独立PI制(项目负责人制)。谭斌介绍:“南科大年轻教授都是独立的PI,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的经费,自己带课题组,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决定,你看准某一个课题集中攻,就可能突破取得很好的成果。”

“轴手性化学这个领域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做热了,但我们还想把它带到更高的高度”。谭斌说,他把去年参加会议时与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和本·费林加(Ben Feringa)的合影洗出来装裱在墙上。“这两位诺奖得主都希望我们做出更多的成果。我想这种前辈的鼓励也会一直鞭策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继续做出突破,为科学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道链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7/12/node_A03.html#content_1060643


(韩文嘉  黎 雅)



深圳迈向引领创新“科技无人区”


一座科技奖杯折射一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上的开拓和跃迁。

获奖数、一等奖数、牵头获奖数、获奖比重……四项指标均创新高;获奖项目覆盖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多个领域多点开花。

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日前出炉,深圳摘得53项大奖,获奖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为科技创新的“省考”交上一份靓丽的答卷。

不止是省科技奖,深圳在国家、市级科技奖上也屡获突破。近年来,深圳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汇聚全球创新人才,提升创新原动力。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圳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原创科研成果“井喷”

2020年度省科技奖,深圳创造出最好成绩。

我市获奖项目覆盖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种,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占全省13%),技术发明奖4项(占全省36.4%),科技进步奖46项(占全省32.4%),三大奖种获一等奖16项(占全省32%)。由我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共25项(企业11项、科研机构7项、高校5项、医院2项)。

对数据梳理发现,我市53项获奖数、16项一等奖数、25项牵头获奖数、30.1%的获奖量占总授奖项目比重,这四个指标均创出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含金量较高、注重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奖,深圳两所高校均摘得一等奖。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基于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轴手性化学”项目,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边坡内生裂隙形成与优势流孕灾滑坡机制”项目。

强基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近期,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名公布,8所中国大陆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全球排名26位。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院士上任伊始调研学校基础科研时表示,要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贡献“南科作为”,在基础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近年来,以南科大、哈工大(深圳)为代表的深圳高校建设加速推进,为深圳加强基础研究提供强力支撑。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获国家基金立项数1011项,较2019年提高了13.6%,较2018年提高了44.4%。

此外,深圳制定《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管理办法》等若干政策文件,基础研究科技计划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2020年,深圳首次实施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以稳定经费形式支持11所高校结合深圳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及自身发展规划,自主布局、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研究。深圳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努力实现“从0到1”的重大成果突破。

政策护航,多措并举,深圳基础研究平台呈现跨越式增长。目前,深圳已建设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初步形成高水平、多方向、多层次的全社会科研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自主创新成果强势领跑。

集聚一流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深圳是一座拥抱人才的城市,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中,充分体现出深圳“人才立市”的城市战略。

今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相关报道评论,焦点关注鹏城人才战略。报道指出,4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快速上升的经济增速和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高楼大厦等深圳奇迹背后,是一个个努力奋斗的深圳人。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海归、院士、创新创业者集聚于此。他们相信,在深圳爱才惜才的环境下,会有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深圳一直坚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努力打造最优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党管人才,让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职责更加有的放矢;强化创新创业全链条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人才类专项经费,成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强化人才精神激励,在全国首设 “深圳人才日”“企业家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打造人才星光柱、人才雕塑群、人才功勋墙等。深圳正紧密围绕创新人才汇聚行动中心工作,提升创新原动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目前,深圳初步建立起科研创新人才梯队。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成为推动深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关键动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认为,当前,深圳科技创新迈向以引领创新为主“科技无人区”的新阶段,迎来了“科技自立自强”城市先行的新使命,必须要立足长远,补齐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短板,集中力量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梯次布局前沿技术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位势。


      报道链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7/12/node_A03.html#content_1060646


(闻坤)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