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刊发李凤亮书记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2021年12月28日 媒体

12月14—17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文艺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意义,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殷切希望。

《南方日报》“理论周刊”特邀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李凤亮撰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文,在2021年12月27日刊发。全文如下:

WechatIMG266.jpe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李凤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和工程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多个场合多次寄语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创作提出要求和希望。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与文艺界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他特别提到:“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与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法一脉相承。实践充分证明,文艺创作必须厚植于几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繁荣当代文艺创作,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近年来,文化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电视剧如《琅琊榜》《芈月传》《长安十二时辰》等,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河西走廊》等,文化类综艺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动画电影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文艺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中极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审美意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为当代文艺创作塑造人物形象、叙写故事情节、表达精神情感、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提供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作品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大量优秀传世的文学、书法、美术、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和民间文艺等,并且能够自觉地吸收、接纳、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为时代留下了浩如烟海、令人难忘的文艺经典。这些作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当代文艺创作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

繁荣当代文艺创作,要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已经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在这次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其中之一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所谓“守正”,就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所谓“创新”,就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二是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三是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例如,最近上映的一部国产动画作品《雄狮少年》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不仅向观众展现了“舞狮”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电影中光线和毛发的技术处理形象逼真,讲述的故事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相较之前国漫作品中的神话题材,《雄狮少年》展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画面处处体现着一种岭南文化的乡野美学,这是对国漫作品一次很好的继承与超越。

新时代呼唤新文艺,新时代需要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修养提供了努力方向和遵循准则。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全面准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是考验文艺工作者创作能力和铸魂培根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大量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师和文艺经典。例如,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屈原和陆游;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勤政爱民,“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出极具中国审美旨趣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书法家王羲之等。这些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学习楷模。

总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重要标志,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重要源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更为突出的使命,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朱增光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