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李凤亮: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明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文化贡献探赜
2022年07月26日 科研新闻 浏览量 :

摘  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在文化方面的探索实践、重要成就和伟大贡献,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百年来人类文明多元多样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建构文化认知、探索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的现象、原因及规律进行探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百年进程中,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知、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探索、文化发展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当前奋进复兴征程的新的赶考路上,更需要在吸收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百年党史;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党史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蹚出了一条新路,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而独特的文化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载入了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册,更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从而引领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一、穿越百年的文化自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这种文化自觉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中国固有文化与欧洲输入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生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围绕“如何救中国”“中国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激荡,各种主张此起彼伏。从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大胆主张,到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以“变”突围的政治抉择,再到辛亥革命中“兼收众长、益以新创”的精神重塑,中国文化一直在努力寻觅摆脱困境、适应时代潮流的道路。革命、建设和发展征程本身就是文化探索过程,是一种认知与行动、个体与集体、经验与思想相融合的过程。1936年,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采访。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许多外国记者来到“红色圣地”延安时也这样描述自己看到的这群人:“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1943年5月26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这些真实的史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从建党初期就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文化气质和文化品质。风雨百年,初心如一。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先驱冲决思想禁锢,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高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推动了文化自觉愈趋理性发展。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济民的理论武器,以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推动新文化运动后期转向,“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自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文化走上了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相伴相生的现代化转型与重构之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启了新航程。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旨在“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适时的精神养分,文艺创作逐渐呈现繁荣景象,新型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探索中逐步建立,文化交流不断突破西方各类封锁,公共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空间。邓小平同志提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中,逐步形成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中国文化建设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以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气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呈现出更加繁荣、蓬勃、兴盛的生动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上了一条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加快发展建设之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文化魅力充分彰显,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展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的形象与风范。

回溯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以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为价值内核,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丰沃土壤,形成了贯穿百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自觉意识。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根本遵循,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真理,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文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光辉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深刻、系统地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决议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第二,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在继承与发扬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并实现对外来先进文化思想的中国化改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提升和改造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三,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前行意识,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自我要求内向加压。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内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党内提倡先进的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具有强烈时代性、广泛代表性和鲜明导向性的先进文化,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并将之内化为党内全体同志自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外化为全党共有的行为方式和风格特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始终坚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时代变幻和实践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赋予文化建设以新的内涵。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契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发展而来的,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发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愈加呈现出充满创新力、生命力、感召力的蓬勃姿态。

二、日益明晰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和复杂的发展过程。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基于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审视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价值给予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充分体现了主体对文化认知的理性高度、实践深度和胸襟气度。

自信不是自大,自信基于自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理解以及重视等,在理论、实践、历史等三个层面全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下的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发展为特征的自信。这种自信既带有传统价值观造就的文化底色,也带有现代社会发展造就的时代特色;既是信仰力量的确证,又是知行合一的选择。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一字之差体现了质的飞跃。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相关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定倡导者、优秀引领者、积极传播者、勇毅践行者,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阐述了我们何以坚持文化自信、以何坚持文化自信,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式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自此,文化自信从文化理念升华为党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一个主要篇章进行专题阐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还亲自擘画绘制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体现了我们党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自信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始终着力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这一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光辉文献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以及在迈向伟大复兴征程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研究、总结提炼,并使其升华为指导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重要思想。

(二)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壮丽的复兴长卷中书写了文化自信的绚丽篇章,标记了中华文明精神天际的全新高度。当前,文化自信在不同文化领域都呈现新时代的新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遗产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能够穿越历史长河的风烟,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风靡于世,国风舞蹈《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不断出圈,舞蹈《只此青绿》将《富春山居图》的神韵风采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些新颖的文化创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人文情怀、价值理念和时代精神直抵人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唤起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喜爱,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鲜明标识。

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近年来,文化界、理论界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积极发掘其融入新时代、服务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现代价值,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旁征博引、融通古今,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展示着充分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外交思想也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赋予其新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内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过程中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则创造性地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将这一人类文明成果转化为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公共产品。

第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成为催生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主要因素。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使命的深圳,率先探索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路径,近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进程日益加速,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溢、辐射和带动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城市新兴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柱和新引擎。“十四五”时期深圳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意味着城市文化产业将以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为契机,迎来新的春天。2021年“七一”前夕,深圳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光影秀惊艳全国:52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展示百年辉煌党史的重大历史事件,用科技手段将党徽投射在天穹之上,这场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视觉盛宴,展现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速度和实力。

第四,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当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外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节、研讨会等人文合作项目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中国元素引人瞩目,这场冰雪盛会除了展现运动员精彩卓越的竞技水平,更以别样的中华文化魅力收获了来自世界的掌声。汉学热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正不断提升,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在真实、立体、全面地向世界人民呈现。

(三)文化自信的历史积淀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经历了曲折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的现实基础和精神财富。唯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百年党史,为坚持文化自信赋予了价值底色。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中,始终指向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保持一种本色,即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永葆初心的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百年党史,为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铸造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体现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并在革命中淬炼、在建设中磨砺、在改革中检验、在新时代中传承。这种由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独特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百年党史厚重之所在,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和奔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百年党史,为坚持文化自信注入了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的伟大成就,成功地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自信在百年实践积淀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凝聚了致力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复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三、引领未来的文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拓和引领一种面向未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新的文明模式。必须强调的是,文明模式并不限于一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交织而成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但某些因此掌握了现代化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把这种基于特定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且并不完美的现代化模式,吹嘘为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这一方面强化了西方文明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使很多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战乱频仍、贫穷加剧,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指出:“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创了发展新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效率、又最讲公平,促进物的不断丰富,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开辟出一条文明发展新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延展,也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崭新方案”。这一探索不但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创了新道路、新模式,拓宽了走向现代化的理论路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道路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只是中国自身问题的解决,还将为解决当下世界的普遍性问题找寻出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各不同时期出现的所谓“文明的冲突”,其实不是文明本身的冲突,而是文明标签下利益和欲望的冲突,包括战争和形形色色的暴力。文明只有一个维度,即“人”的维度,从人出发,由人创造,为人享有,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美好生活的思想、文化、发明、创造,都是文明进步的;凡是阻碍人类生存发展、损害人类美好生活的思想、文化、发明、创造,都是愚昧野蛮的。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的主旨讲话,立足于人这个维度,凝聚共识,共促发展。他强调,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在“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交融”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重大关切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引领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担当。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的共同体、合作的共同体、可持续的共同体,提出了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时代命题,是对人类文明走向的理性判断,也意味着将创造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范围和规模的文明协同机制,而这来自中华文明的底蕴。在实践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最具说明和示范意义。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自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各类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各类高级别文化对话与磋商陆续建立,各类主题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公共信息服务等逐步规范和常态化。“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走过一百年的征程,我们仍然强调建立开放型的文化强国,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又要吸纳域外文化文明精华,在更开放的环境和更自由的思想空间中,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并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从顶层设计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我国国家文化战略的集中表达,形成了对以往文化改革发展经验和未来发展目标的集成性概括。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提升到新高度,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入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相协同的总体战略架构,规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内部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开放两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从战略全局上指明了新形势下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方向,深刻揭示了在文化开放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华文明崇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主张和合共生、互利共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建党、立党,到革命、建设和发展整个历程,我们党都能得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结论。党对文化格局的构建,也始终以开放为主旋律,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文化相融、共生、互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

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赛道上实现赶超,更应以中国特色的文明体系,体现一个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自信。向世界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发展道路、民族精神,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占据国际文化竞争制高点,赢得先机和主动的必然要求。尤其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的历史性时刻,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瞩目,世界迫切希望认知东方文明、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成功模式。我们应抓住机遇,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简介: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东深圳,518055。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