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在我国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深圳市隆重表彰了一批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南科大多个单位和个人获表彰。他们有的投身于三尺讲坛,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有的埋首于科研领域,百折不挠,拼搏探索;有的奉献于行政岗位,日夜兼程,任劳任怨,为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立德树人——“为学生推开一扇门,便多了一种可能性”
戴建生院士和同学们交流
“戴院士这门课让我感受到了机器人机构学的严谨和美妙,让我对接下来的课程更加期待。”“戴院士和我们分享了他撰写的一些书籍以及发表的一些论文,甚至介绍了他在餐巾纸上写下相关研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十分震撼,也愈加坚定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这门课的决心。”作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机构学与机器人学领域全球顶尖专家的戴建生,在今年秋季学期开设了ME315课程《高等机构学及其应用》,从机构学基本的理论出发,包含了向量代数、矩阵论等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讲授旋量代数、李群李代数基础。“能够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我满怀期待、充满信心。”
同样在工学院的课堂上,一门《工程学导论》授课教师包括4位院士和5位系主任。“我们将带给同学们前沿的思考,一同探讨改变世界的技术,领略工程的魅力。”授课教师、工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介绍。
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校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书院制和导师制是南科大本科生教育的特色,其目标是把课堂教学和导师培养结合起来,贯穿于本科培养的全过程。“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育人是我们的使命。”不管是著作等身的院士、讲席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助理教授,在南科大,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导师独立指导本科生已经成为教授们自觉自发的共识和学校一种氛围和传统。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嘉木从事了20年的科学研究,真正走上讲台开始系统讲课、指导本科生,是来到南科大之后才开始的。“第一次面对本科生讲课,内心还是有些紧张,一堂40分钟的课过去,感觉比跑了5公里还累。”如今,教书育人对于杜嘉木来说是一项带有强烈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工作:“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些优秀的本科生同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多同学还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作为书院导师,化学系助理教授杨烽迎来了新的本科学生。本科生正处于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折点,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我会向学生们强调不要只考虑在课程学习中考高分,要注意掌握更广泛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知识基础。”他说。
树礼书院人文下午茶活动
在校园,处处可见教授们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传授知识、解释疑惑、指引人生,成为一幅幅最美、最和谐的校园图景。一片丹心育桃李,百花园里溢芬芳。全体南科教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光荣岗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知识之窗,为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充分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和职业精神。
科技报国——“归国‘追光’,在科研道路上踔厉前行”
前不久,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其中“物质科学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获得,这是南科大学者第三次获得该奖项。此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化学系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科研工作大会上揭牌的五大科研平台
回首过往,杨学明动情地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成果给国家科研带来价值更重要。”和很多知名科学家从小就因各种机缘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不同,杨学明坦言,他直到进入大学后,才对科学有了深入的认识。个人经历让他深知做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在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紧迫性。“非常有幸一直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也特别兴奋有机会参与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希望自己能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些事情,特别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做些努力。”杨学明说。
马大为院士在实验室
“来到南科大,我希望能够找到催化效率更高的第三代配体,让第三代催化剂实现工业化应用,为药物合成提供更简便的方法。”谈及加入南科大的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系讲席教授马大为希望探寻第三代配体,使催化剂的“效率再提高一点点”“成本再降低一点点”,这样才有机会变成更加通用的工业催化剂,在制药业以及新材料生产制造等领域带来更多实际应用,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法国国家同步辐射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陈朝宇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该单位永久研究职位。很快,他便在法国安家置业,过上了被他称为“养老”的安逸生活。但每每想起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的决然壮志,陈朝宇回国发展、科技报国的念想日益坚定。2018年10月,陈朝宇携家人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投身中国的量子研究事业。他的这一举措,让身边的朋友、同事或多或少有些不理解,而他的想法很简单:“我想将学成的技术投入到国家科研工作中,破解‘卡脖子’难题,培养更多青年人才,努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
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时常要奔赴许多环境受污染的地方进行调研,过程也往往较为辛苦。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焰却爽朗地表示,自己热爱野外工作。“实践出真知,野外工作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做好科研最重要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灵感。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外面跑的时候产生的,感觉特别棒,可能就跟牛顿被苹果砸了的感觉差不多。”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归学者回国加盟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说:“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心怀祖国,坚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投身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中诠释爱国主义的真谛”。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372人,包括院士59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3人),国际会士56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朱建康、林间、金大勇、夏克青、戴建生……在南科大的科学家群像中,他们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身上体现出的报国热忱与勇气担当,散发着报效祖国的精神光芒。
服务社会——“学以致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一所与城市共生共荣、面向未来的大学,南科大教师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在城市有需要时,总会冲锋在前。“城市因大学而显,大学因城市而盛。”校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也应该滋养着城市。
前不久,由薛其坤校长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正着力打造成为深圳探索跨境协同的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培养新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建设中,杨学明院士参与的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X射线光源,它同时具备极高的峰值亮度、高平均亮度、超短脉冲和高度相干等特性,将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中的世界科技前沿研究领域,提供前所未有的研究手段。在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里,南科大化学系讲席教授张绪穆团队的几位科研人员正在为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SHEN26胶囊临床试验而忙碌着,作为深圳市科创委的“抗疫专项”,团队希望尽快找到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和良好的安全性的药物。
首次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入侵机制
面对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南科大教师们纷纷以科研成果助力疫情防控。生物系、冷冻电镜中心研究教授王培毅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首次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入侵机制。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和南科大首届毕业生张至及其团队自主研发防雾新材料,解决了医护人员因长期佩戴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的问题。多位党员教师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下沉”社区,为抗疫提供人力支援。
郭震团队在大楼中布设地震仪进行振动监测
去年5月18日,赛格广场大厦出现有感振动后,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郭震带领海洋地球物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楼宇振动事件的科学处置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现场观测资料。今年9月6日,南科大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陈捷、助理研究员林泽腾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为深圳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言献策。
南科大科普课堂走进中小学
“深海的鱼为什么捕上来就死了?”“如果人们喝了海水会怎么样?”“海水有多咸?”这是孩子们听完南科大教授讲述的深海科考故事后,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充满求知和童趣的问题。这是南方科普大讲堂中常见的场景,在南科大教授的带领下,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点燃了科学的火种。聚众人之力,燃科学之焰。如今,由南科大教师们自发组织的南方科普大讲堂已成为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知识的平台、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
大学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是大学的镜子。全体南科大教师立足深圳,为社会发展进步、城市荣耀而担当,努力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智慧才华,让深圳这座城市的脚步更加矫健。
“为人、为师、为学、为民”,全体南科教师心怀“国之大者”,以置身于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家国情怀,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国人争光的英雄精神,按照学校“三大发展战略”和“五大行动计划”部署,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接续奋斗。
供稿:宣传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