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接续奋斗,不负韶华;新的征程,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全校党代表肩负使命,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党代表们甘于奉献,开拓创新,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官网特推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党代表风采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南科人风采,讲述他们在不同岗位忠诚履行使命、永葆党员本色的生动故事。
从一名好学不倦的学生,到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她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她是南科大首位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也是一名从事表观遗传和结构生物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曾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作为一名博士后,她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就是生物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委员、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王倩。
入党让她找准人生方向
本科期间,作为班级学习委员的王倩,秉承着“为大家服务”的理念,默默地为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付出,经常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王倩于2011年本科入学时提出入党申请,在专注于学业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对思想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之后被组织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在2013年成为正式党员。“当时同学们都以入党为荣,想入党的人很多。与我同期的只有两名预备党员,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讲到这里,王倩非常自豪。
王倩在读博期间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状态不好,科研过程中屡屡碰壁,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很尊敬钱学森先生,在她眼中,他是切实把科技和应用结合在了一起,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成为党员后,她以老一辈党员为榜样,经常阅读他们人生成长的经历和感人的科研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科研追求。“前辈的故事让我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是能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继续往前走的信心。”王倩这样说道。
王倩在实验室工作
心怀感恩,相遇南科大
“南科大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宽松的学习氛围,还有学术水平高超的老师,这些因素让我下定决心来南科大读书。”王倩回忆道,当时她选择生物学专业是偶然事件,但在科研的过程中挖掘出许多未知的事物,尤其在导师的引导下,使她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倩博士期间的导师是杜嘉木,他是南科大生物系教授,为王倩的科研和学校生活方面提供过许多帮助。
她说,“在我对科研工作迷茫的时期,杜老师非常耐心地劝导我,多和别人交流,不要只顾埋头苦干,交流的过程也是输出观点和接收其他科研进展的过程,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很感谢他,也很幸运能成为他的学生。”
除此之外,王倩还在学校担任过一支部青年委员,协助开展青年活动,如在学院发展党员,协助其他老师加强对同学的思想教育等,经常能在学校看到她为大家奔波的身影。对她而言,帮助他人的同时内心也会有满足感,能释放郁闷的心情,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在党的指引下,她最终走了出来,并始终心怀感恩,由衷庆幸自己选择了南科大。
在科研道路上逆光成长
王倩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读期间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
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首次观测到了Dicer家族酶切割小RNA前体的状态,成功阐释了末端识别、长度特异以及链选择性切割的机制,在审稿过程中被审稿人评价为领域内的“landmark contribution(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王倩(右二)和导师、同学在一起
王倩的这个课题前后做了四年时间,从科研助理期间延续到读博。因为她所在实验室采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需要使用冷冻电镜技术,但是她当时的技术经验不足,最开始甚至看不懂基本的图片分析,一度非常受挫。“最早就是其他老师带着我摸索,后来是寻求其他合作方的帮助,逐步学习电镜技术。”
这个课题很重要,也是行业内研究的热点,有很多科研人员在同时研究。对于王倩来说,与时间赛跑也是很大的压力。她们小组设计一个实验可能会分很多步骤,一步做完了就要接续做下一步,如果想要加快进程,就需要把这些步骤尽量没有空隙地连接起来。
“那段时间,只要定时器一响,不管多晚,哪怕是半夜,她都会去实验室开始下一步操作。”在她的导师杜嘉木看来,王倩就是这样一个有韧性的同学。不管课题进展有什么困难,她总能坚持下来,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到“过河”取得突破的时候,也是她的能力提升之时。这样勤恳工作的王倩,终于克服了困难,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期待能助力团队创造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南科大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提到学校的第二次党代会,王倩充满期待。她认为这次会议是南科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好时机。她盼望能通过这次党代会,让南科青年人凝聚成一股绳,在广阔的科研舞台上施展才干,实现心中的梦想。
采写:宣传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