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公众号近日推送了我校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的文章《对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全文转载如下:
焦点: 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培养杰出人才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担当。杰出人才的培养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对学术志趣的培养,即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二是要学会发现和甄别好的科学问题。同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下,还需努力为杰出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培养杰出人才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担当。200多年来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决定时代走向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主要由少数杰出人才造就,这类杰出人才大多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和杰出学科。以“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Turing Award)为例,通过对获奖者博士期间就读的高校进行统计发现,这些获奖者基本来自世界排名前15位的大学(见表1)。可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杰出人才成长和培养至关重要。
表 1 1966—2021年图灵奖获奖者所在高校世界排名情况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杰出人才、杰出大学和杰出学科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我们能不能在14亿多的人口大国,集中精力建设一批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培养出世界杰出的人才,对中华民族复兴非常重要,这也是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关键。
1. 抓住培养杰出人才的两个关键点
何谓杰出人才?我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做出一个解释,比较偏基础学科,具体为:(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对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和方法的驾驭炉火纯青;(2)有很好的科学直觉,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犀利眼光和归纳演绎的杰出辩证思维能力;(3)有对探究自然奥妙的强大兴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强大愿望,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于挑战权威和现有知识的勇气,有百折不挠、挑战极限的品格;(4)有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敢于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报国的理想。
对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对学术志趣的培养,即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自然奥秘的强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爱因斯坦在十几岁时就痴迷科学,阅读了大量书籍,自学了微积分。可以说,爱因斯坦的成长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他痴迷于解决某些重要问题,甚至为之疯狂。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潜心读书,读难书,虚心向人请教。读书使他的认知得以升华,在他大学刚毕业时就开始思考一些科学上的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关于好奇心的论述,即深思熟虑(contemplate)地去甄别、发现一个科学问题。我认为这个论述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爱因斯坦对科学强烈的兴趣,对解决科学问题或者自然基本问题非常执着的信念,使他保持着强大的自学能力。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成长经历,几乎和爱因斯坦如出一辙。杨振宁先生自幼博览群书,从小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长大后选择投身物理专业。他说:“从1925年到1927年是物理学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期,产生了量子力学……当时有些科普书给了我很多营养,尽管有些内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对我很有帮助。这些书中对科学新进展的描述,许多奇妙的几乎是不可信的知识,使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向往。” 从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的事例可以看出,强烈的学术志趣或者好奇心是造就杰出人才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是要学会发现和甄别好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好的科学问题?例如,引力波理论是爱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通过引力波实验过程,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好的基础问题,包括涉及重要技术的好问题。引力波实验是多学科交叉,涉及了物理、天文、激光、精密仪器、计算机技术、低温技术,它体现了大与小的统一、古与今的统一、强与弱的统一、时与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魅力,发现的力量,让我们感到人类的伟大和渺小。通过这个实验,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好的科学问题往往是最基本的问题,是解答自然界本质的问题,是科学上的难题和怪题。能发现和甄别好的科学问题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品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具备这些素质必须要做到厘清和掌握基本概念、广泛猎取和通读文献、积极与同行交流、独立思考问题。
2. 为杰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要努力为杰出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氛围。一是要抓好中小学科学教育,强烈的学术志趣和好奇心是养成强大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小培养,家长和老师是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责任人,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感兴趣的问题;二是营造学术文化氛围,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让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真正植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心中,让他们静下心来做有创造性的研究;三是要打造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收入分配、科研活动自主权、评价体系等方面制订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潜心科学的激励措施。
(文章刊发于《科学与社会》2022年第1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W4siDvoEDcFWRIXUacJ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