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我在“井”里造了一座城
2023年04月17日 人物 浏览量 :

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元宇宙”的兴起,带火了系列科幻热词和科学话题,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的科幻产业与科幻创作。这其中,以旺盛的创作热情与独特的创造力而备受瞩目的新生代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洋,在今年春天携最新力作《井中之城》与读者见面。

刘洋1.jpg

《井中之城》

接连获得两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刘宇昆盛赞的《井中之城》究竟有何魅力?从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到新锐科幻作家,刘洋如何走上“科技人文”跨学科之路?深圳与南科大吸引人才奔赴而来的缘由在哪?近日,刘洋接受了深晚记者的专访。

刘洋2.jpg刘洋

孰真孰假的井中之城

与刘洋前作《火星孤儿》的硬核世界末日题材不同,《井中之城》在宏大的世界观下,聚焦小人物的英雄情怀。主人公快递小哥张亮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一系列奇异事件,多重力量交织博弈下,在一个建造在井中的虚拟之城里,他努力找到了“真实”的边界。在“元宇宙”大热的当前,《井中之城》甫一推出,便以“庄周梦蝶,孰真孰假”的千年哲学疑难引发了大量讨论。

刘洋3.jpg

《井中之城》

“电子具有超快的迁移速度,我想结合相对论做点东西。例如,人类意识被拘束在电子里,而电子又被原子拘束在一起。”2017年9月,刘洋推出了科幻短篇合集《蜂巢》,收录其中的同名短篇小说《蜂巢》讲述了末日降临背景下,人类抛却肉体,将意识寄存于狭小“蜂巢”的故事。这篇小说是刘洋在研究石墨烯期间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在几年后催生了新作《井中之城》。“正如物理学中的‘阱’,我把它意象化、视觉化,变成一个人类在‘井’里建造的城市。而主人公们逃离井中之城的过程,又是物理学中电子逃离原子的映照。”

《井中之城》一书的封面设计很吸睛,一环套一环的黑色圆形豁口周围是一栋栋用白色极简线条描绘的楼房,带领读者代入主人公张亮在这座井中之城的繁华烟火里,抬头仰望圆形豁口处零散光芒的视角。随书附赠的一枚书签巧妙地设计成可供读者动手粘贴的骰子,刘洋表示,这是对书中张亮冒险经历的“剧透”——一场规则严苛的骰子游戏。“主人公通过参加三场骰子游戏来寻找逃离巨井、生存下来的办法,就像我们打游戏时,每通关一个主线任务就能获得一点推进剧情的提示。”谈到此处,这位严谨的物理学博士突然笑得有些少年气,“智斗题材是我一直想尝试的,灵感来自日本漫画《赌博默示录》,以及之前大火的韩国电视剧《鱿鱼游戏》。”

刘洋4.jpg

《井中之城》的骰子书签

刘洋想通过这个“人与命运的斗争”的故事来表达精神力量的可贵,这部作品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幻想和对现实的警示。“随着情节发展,张亮逐渐寻找到了‘世界的真相’,我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生活的真相,去突破边界。”

何为真实世界?何为虚假世界?在故事的最后,《井中之城》主人公张亮将自己“复制成两份”,一个留在元宇宙世界中陪伴亲人,一个回到现实世界去拯救地球。刘洋打破了“自我唯一性”,提出了另一种角度的思考方式。“当下我们认为元宇宙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但不可避免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所谓‘真实世界’里。或许随着元宇宙的发展,想法会慢慢发生改变。”但刘洋认为,如同畅想中这般成熟的、真正的元宇宙与我们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刘洋5.jpg

《井中之城》

“如果意识可以复制成很多份的话,我就安排12个自己聚在一起开会,每个‘我’写一章,一本小说迅速就能写完。”谈话间,这位年轻作家又“大开脑洞”,让人得以窥见他性格里浪漫、广博的一面,或许这便是网友称呼他为“点子型科幻作家”的原因。“尽管会引发一定的身份危机,可我当然还是拥抱元宇宙的。”刘洋坦言。

《火星孤儿》是科幻作家之路的起点

在刘洋读小学时,一本《科幻世界》为他叩开了科幻的大门。梦想的种子埋下后,这位小小科幻作家借助语文老师要求写日记的契机,开始了第一次“连载写作”。由于阅读的科幻小说多为物理学背景,刘洋在大学时也选择了物理学专业,担任系刊编辑期间,他变换各种笔名创作科幻故事。在北师大读硕士研究生时,刘洋选修了吴岩(著名科幻作家、现为南科大教授)的科幻写作课程,创作体系和笔法日渐成熟。2012年,刘洋将自己在课上写的《时振》投给了《新科幻》杂志,这是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

“在上课之前,我的写作都是为了自娱自乐,并无抱着要发表的心态,自认为一个理科生,文笔可能达不到发表水平,”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刘洋不禁感慨,“在写作最初,自信心真的非常重要。很多人可能就卡在了这个阶段。”作为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博士,刘洋的创作与坚实的学术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随后几年,他相继把自己因物理学萌发的有趣点子写成小说发表,推出了短篇合集《完美末日》《蜂巢》。“我觉得一个好的科幻小说的点子应该是能够产生宏观效应和让人可感的视觉效果的。”逻辑严密的故事、鲜明丰富的人物,刘洋不断探索着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我早期的作品没有太多社会层面上的现实观照,更集中在‘硬核’上,但最近几年我发觉想真正打动人心,作品就要往现实延伸,要关心科技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刘洋6.jpg《蜂巢》

“第一次确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幻作家,是在《火星孤儿》发表之后。”2019年10月26日,刘洋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幻电影“原石奖”(小说类)。他表示,早在《三体》“破圈”前,国内能够发表短篇小说的平台相对有限,科幻小说也被当做偏小众的类型文学。但近年来创作环境逐渐好转,许多主流刊物开始开发科幻小说,越来越多的作家走入了大众视野,甚至还有部分作品被市场和观众所选择,踏上了影视化的道路。“我们可以期待新的科幻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刘洋说。

可以说,刘洋是作品影视化成绩最好的国内科幻作家之一,《火星孤儿》已经完成了影视开发,《井中之城》也已售出版权,《裂缝》更是业内看好的“下一个爆款”。谈及当下的科幻“热”,他认为,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戏剧化可以有宏大的视觉场面、哲理的思辨拷问等不同发展方向。

刘洋7.jpg

《火星孤儿》

深圳是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

与刘洋的对话发生在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处茶歇台。轻巧通透、依山就势、极富文化韵味的新岭南风格,是这一学院区别于校内其他庄重整洁的理工教学建筑的最鲜明特点。“《井中之城》是我目前写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这部作品的文字质量比以往所有作品要好,毕竟我正在逐渐转到人文学者的方向上来。”在北师大攻读物理学博士,又到西安理工大学教物理,吴岩抛来橄榄枝前,刘洋从没想过自己会与人文社科、与南科大、与深圳产生联系。

2018年4月,刘洋受吴岩邀请来南科大作一场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同年7月,他正式入职南科大。“我激动于可以在南科大开拓一个新领域——数字人文研究。我的理工科专业训练以另一种形式与科幻写作又融会贯通了。”《井中之城》也成了刘洋在深圳完成的第一部作品。

刘洋8.jpg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角

近年来,南科大在科幻领域成绩斐然:持续发布《年度科幻创意创新报告》和《年度科幻产业报告》;不断筑巢引凤,引入高精尖人才;参与举办及合作开展多个专题论坛;专著、论文、科幻小说、教材不断面世;前不久还与深圳大学联合打造了科幻哲理剧《云身》。刘洋认为,除了作为智库,在多方努力和关注下,南科大成为了科幻人才和创意的策源地,不断输送新生力量。“人才提供创意,文科教育和科技交叉融合发展,在全国科幻文学的热潮当中,南科大抢占先机,正逐渐打造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研究的重要中心。”  

“深圳是一座有科幻感的城市。”刘洋表示,近年来,在与科幻相关的领域,越来越频繁地见到“深圳创作”“深圳制造”的身影,更吸引了分形橙子、王真祯、陆海等新锐科幻作家聚集于此,不同于其他城市,深圳的科幻产业已渐成气候。“产业是最吸引人才的,深圳可以成为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


(记者 李福莹 陈仪衡,发表于深圳晚报2023年4月16日04版)

原文链接:https://site.szplus.com/content/s643b4e86e4b0686ff38b6c74.html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