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南方+”发布了《近30位院士大湾区集结,要干这件大事》,报道了于南科大举行的“科学与中国”走进大湾区暨深圳第十一届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活动开幕式。全文转载如下:
4月24日,“科学与中国”走进大湾区暨深圳第十一届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活动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幕。开幕式后,院士们将走进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澳门等地,围绕宇宙探索、双碳战略、纳米技术等不同主题,开展精彩的科普报告。
“这次将近有30位院士参与活动,提供巡讲的学科跨度、领域也很宽。”中科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一片创新的热土,“希望通过巡讲活动,给大湾区的发展注入科学普及的动力,让在大湾区的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从小就对科学技术有一种热情和参与感。”
据了解,“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2002年由中科院发起,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等六部门共同主办的高层次科普活动。广大院士深入边远山区、各级党校、工矿企业、高校院所等,做了2000余场的科普报告和讲座,足迹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落地广东,连续组织开展了10届“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已成为中科院学部发挥科技智库功能、服务湾区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中科院院士活动基地承办,广东省科学协会提供支持。
当天的开幕式上,固体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卫和材料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主题开展对话,能源科学与工程热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天寿担任对话主持。
机械电子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丁汉带来了题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的科普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展望了机器人制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传染病学、肝病专家、中科院院士王福生以“重大传染病临床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为主题作精彩报告,详细介绍了免疫细胞等新型疗法对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治疗原理及未来应用前景。
【延伸阅读】
青年人才可以“卷”,但不能“内卷”
“青年人才可以‘卷’,但不能‘内卷’”“要敢于挑战世界性难题,做高难度的创新”“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要像自行车运动员使用自行车一样,闭着眼都能用”……在上述活动开幕式中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主题对话环节,固体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卫和材料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的观点发人深省。
薛其坤通过自己的科研经历分享称,要挑战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需要高超的实验技术、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敢于突破共识和主流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薛其坤看来,有批判精神非常重要,但要坚持非常不易。他说,作为年长的科学家,应该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挑战难题,做高难度的创新,在过程中培养基本功和创新等能力。他也倡导构建好的学术环境,让科研学者敢于去做真正有很大难度的创新性工作。
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
杨卫表示,包括芯片在内的很多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都与科学技术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际上是一对反哺关系,应该运用战略性思维平衡发展。 薛其坤则表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功底和非常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工具。而在打好基本功方面,是大学教育需要强调的。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大学该何为?
杨卫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资质、特点去安排其研究,“要做有组织的科研,学生千万不能‘内卷’,要做探索性的研究,学生一定要‘卷’,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杨卫希望年轻人能多待在实验室,多做科研,这样“卷”才能让他们快速成长,但同时,学校要给喜欢做科学研究的学生支持,“对于有些有能力的人,不要限制他,如果规章制度一刀切,一些专才就出不来。”
薛其坤指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组织的科研,是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要的特点。同时,大学是一个非常包容的综合性的地方,要鼓励研究者特别是年轻人按照自己的科研兴趣或者选择,做一些自主探索。
薛其坤透露,他非常看重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仪器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我要求学生出我实验室的时候,对实验仪器的运用,要像自行车运动员对自行车掌握那样,闭着眼睛都能把自行车骑得非常好。”薛其坤指出,在研究没有进展时候,一些年轻人会状态不好,这时导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做好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心态。
(撰文 潘欣宇 孙颖 摄影 朱洪波)
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