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舟:科研领域也要培养做研究的“品位”
2023年05月08日 人物

5月6日,“南方+”发布了对2023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我校讲席教授卢海舟的报道《卢海舟:科研领域也要培养做研究的“品位”》。全文转载如下:

南方+卢海舟.png


卢海舟的履历显示他是非常专一的人,对物理学有着纯粹的热爱。“大学专业是我自己选的,大一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读博时都没考虑过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卢海舟笑言,就是想着把研究做得更好,做到最好。

而后他如愿地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其“磁场中拓扑物质的电子输运理论”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杰青”项目资助,而且多项理论工作被实验支持和广泛应用。

“深圳是座包容度很高的城市,也是高科技创新之城,给了青年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卢海舟很支持学生在科研方面多见识、多尝试,也很认同南科大自由专业选择的学术气氛。在卢海舟看来,要先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在专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卢海舟2.jpg

选定了就好好做,做到最好

算下来,卢海舟和深圳结缘也有24年了。1999年因为其父亲工作的关系,一家人来到深圳。卢海舟当时对深圳的印象是“一枝独秀”,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还有市容市貌都是国内领先。

卢海舟在香港大学物理系时受聘回到深圳,加入南科大新成立的物理系。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不禁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中思考南科大办学的意义,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南科大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辐射的带动作用。

2015年,他加入南科大主讲量子力学等课程、专注学术研究,努力将理论推向应用,做出更好的成果。他提及自己2020年获得的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其实是2017年团队在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理论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从二维迈向三维的突破。

“对我而言,做好学术研究的秘诀就是专注。”卢海舟认为,当选好一个要研究的领域就不要变来变去,要想的是好好做,怎么做得更好、做到最好。

近140年来,国际科学界相继发现了霍尔效应和量子霍尔效应,如今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奥秘终于被揭开,这都与科研人员的认真专注分不开。“但要从理论走向应用,过程依然十分漫长。”卢海舟表示,虽然这么多年过去还没有走向应用,但也因此催生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为物理学在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卢海舟3.jpg


手写八面板书推导,把课程吃透

“教研是相互促进的,上量子力学这门课对我的研究帮助也很大。”卢海舟坦言,中间有许多数学过程在重新推导的时候,能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发。除此以外,课堂中还能把最前沿的科研知识融入教学里,有时同学们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也会成为自己研究过程中的灵感。

在日常的研究和教学中,卢海舟说自己是一个“较真”的人。量子力学课上,超过95%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推导是他的特色,通常一堂课能写满六面黑板两面白板。“量子力学描述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需要用数学和理论去演绎推导才能把课程研究透。”卢海舟说,一本薄薄的教材,别的学校一学期就能学完,他要用两个学期慢慢打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卢海舟4.jpg


遇到教材编写不完善的地方,卢海舟还会带着学生们重新推导,甚至有的教材都是他的讲义和板书内容的完善改良。他提到自己的研究生课讲义就是花了2年时间,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草稿整理完善做成电子版。

当自己的研究经历与教学内容有关时,卢海舟也会在课程里增加相关内容,把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多了解多发散。如在量子力学课程中增加“磁场中的电子运动”和“绝热近似”两个章节,既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传授给学生,也能继续这个领域的研究,与学生共同进步、互相成就。

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授,卢海舟希望年轻人有“open mind, common sense”,能多去思考保持开放的态度,也能有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推动更多人走向科学前沿。作为投身科研的一份子,卢海舟也希望自己能将更多理论推向应用,做出更好的成果。

卢海舟简介

卢海舟,43岁,来深24年,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量子力学”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在物理学和材料学主流国际期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被引6000余次,H指数38,有十余篇ESI高引论文,获得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物理学,师从朱邦芬院士研究凝聚态物理,之后在香港大学做博士后、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加入南科大物理系,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至今任南科大物理系讲席教授……

我心中的“新青年”:

热爱工作,热爱自己在做的事。要有“open mind, common sense”,对新的事物保持开放态度,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想对深圳说:

这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给青年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希望青年在科研方面多见识、多尝试,培养做研究的“品位”。

(统筹/策划 张玮  撰文 李才瑛  海报 翁若冲)


原文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06/c7650181.html?colID=0&firstColID=23219&appversion=9900&enterColumnId=14&from=weChatMessage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