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刊发了南科大党委书记、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讲席教授李凤亮,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教授陈能军的文章《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
摘 要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阐释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以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外延形态也包含了理论与意识形态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及文化技术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从文化向文明延伸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所秉承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可持续性的世界文明互鉴与共融的新形态新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 文化自强
【作者简介】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能军,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纲领。“文化自信自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深厚底蕴,具有厚重的理论价值、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旋律,也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精神支点则是文化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因此,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就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命题。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自强—文明发展”的理论逻辑构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基本演进范式,也将为当下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进路。
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内涵与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起“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其本质要求的有机组成,彰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它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指引,以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为旨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抓手。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在历史的视野中去梳理思想进路。从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价值内涵与文化范式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系统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与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抓手。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要在现实的观照中把握核心意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仍然面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安全治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因此当前文化强国建设仍需系统地战略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也是“五位一体”结构完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所强调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方面的发展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吸纳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善于文化对话,既坚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以文化创新创造提升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推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统一,又要增强历史主动性,自觉站在世界历史制高点,引领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时代进步的潮流,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充分彰显大国应有的世界文化担当。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作为认识前提,文化自信作为立根之本,文化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文化自强作为建设目标,文明发展作为未来引领,以此构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逻辑体系。具体而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提出立足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文化实践。党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以文化自觉构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前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实践来源,它建立在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这是以文化自信夯实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立根之本。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现实路径,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发展原则,以内容、技术和制度相协调的文化创新系统为实践保障,这是以文化创新内生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文化自强是一种更加自觉的文化自信,是基于我国文化发展国情的认知深化,也是关于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理论创新。文化自强是对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回应,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表征。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落脚点,它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去依附的新型道路形态,是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文明反映。
二、文化自觉: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前提
文化自觉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首次提出并进行论证的,所谓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目的不仅在于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信,而且是要让中国的智慧惠及未来的世界,延续人类的文明。文化既涉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价值与理想信念,也涉及一个群体、一个人的行动依据与目的意义。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自我驱动的内在张力,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性支持。
当代的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传承、实践,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主动担当、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弘扬。促进文化自觉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文化自觉的历史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尺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国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文化自觉的实践性,就是要立足中国本土,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在文化实践中,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加以提炼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表达方式。文化自觉的人民性则要求我们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物质创造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等,进而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
文化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的发展与变革,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觉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球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避免陷入文化迷失的境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普及,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我国在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不少挑战,社会文明程度仍需提高,高品质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仍然不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等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肯定成绩,敢于正视不足。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要立足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文化实践,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使命,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涵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必然,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理论开拓、发展方略以及实施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觉醒,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因此,只有进行充分的自我审视,深入推进文化自觉,我们才能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何以自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自觉,彰显出中华民族在世界变局加速演变、外部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等多重考验背景下,回应和解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立根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既来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秀革命文化,同时也来自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丰富而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民为邦本、礼法合治、为政以德等理念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讲仁爱、守信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智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
革命文化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革命文化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工农联盟和先进知识分子把人民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贯穿着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情怀,通过对时事国情的总结与批判,经过历史的检验形成了具体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独特底色,凝聚了中国革命先辈的心血与汗水,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历程。以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革命先辈长期的奋斗中构建起精神谱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革命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召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团结力量,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鼓舞和支撑着后人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结合,更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在保留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文化先进性的新时代精神,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冬奥精神等,都已成为丰富和闪耀社会主义精神谱系的崭新文化坐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征,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加澎湃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为“五位一体”立心铸魂。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起到统领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引。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呼应“五位一体”中的“经济建设”,“富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凝练;同理,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对应“五位一体”中的“政治建设”,是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对应“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中的“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系统。而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髓,必须紧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才能使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真正发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自信为“四个自信”固本培源。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具有内在契合性。以文化认同为前提的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根基,是其科学性、真理性、合理性、自主性的根基和动力之源。一方面,文化认同构建了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主体对制度、道路、理论的自觉认同。一般而言,民族的文化认同度越高,国家的凝聚力越强。制度、道路、理论的选择和实现,也要依靠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文化既可以作为对象也可以作为手段,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行动、精神状态,能孕育文化规范性层面的制度、道路和理论,文化自信不断推动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发展,其作为最根本的自信,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文化自信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基本逻辑。文化自信不仅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如今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的现代化实现路径不仅以一种精神力量影响微观个体的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推动时代的进步,此外,也在规范性层面蕴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总之,文化自信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基本逻辑:一是在个人层面,文化自信体现在通过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微观主体的发展;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观信仰,代表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代表了指引先进前进方向的价值体系,它将通过意识形态的指引不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更高层面推进;三是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认同凝聚力量,不断完善中国式民主与政治制度建设,在规范性层面强化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文化自信包含重要的治国思想,具备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文化自信具有整合凝聚功能,在文化主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具化标准与规范,从而实现对文化主体的治理自主性,推动文化的制度化发展,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因此,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丰厚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文化创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化创新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发展动力,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凝结为一个时代的文明核心,必然经历文化创新的催化和洗礼过程。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创新为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提供第一动力。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创新意味着毁灭,意味着必须创造新的价值,而新的价值的产生正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思想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调,无一不是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双力”提升,未来,促进文化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引导新型文化消费上,以此作为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切入口。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文化的精神引领和凝聚作用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文化进行创新是丰盈人民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精神力量、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现实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的基本方针,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广大群众的创新潜力。同时,也深刻阐明了“文化创新为人民”的价值旨归,只有秉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化创新原则,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动能。纵观中华民族历代文化飞跃,无一不处于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井喷期。中国汉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这三四百年间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构成了早期中国汉文化的思想主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元典。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融合的繁荣时代,佛教文化传入,与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让胡汉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典范。进入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动摇了封建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一切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伟大的理论和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以上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以人民群众的精神飞跃为动力支撑和发展路径的。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发展原则。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探索解决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关系的问题,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原则、方式和方法。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适应新时代的转化和改造,做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他还指出“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理念对当代实践的重要价值。可见,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发展原则。创新性发展,就是将文化以时代的要求为参考做进一步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文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就是以数字、科技、产业赋能“三种文化”,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版本馆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平台的建设,创新文化表达情境和表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顺利出海。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内容、技术和制度相协调的文化创新系统为实践保障。要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内容创新是根本,技术是关键,制度是支撑,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文化创新系统提供了现实保障。内容为王,没有出色的内容,文化就没有了灵魂。如今,碎片化的内容以抓住用户眼球为目标,深度内容极度缺乏,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亟待净化。在这一背景下,“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既不食洋不化,也不故步自封,应在推出精致文化大餐上下功夫,从中外先进内容中创新中华文化,高质量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目标。技术创新为文化腾飞插上强力翅膀,谁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文化创新的历史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辅助。活字印刷技术让普通民众得以接受文化的浇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全球化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创新了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创造了新的信息分享方式,带领世界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以数字技术、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加速和文化融合,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制度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优良环境,是文化创新的顶层支撑。近年来,国家在立法保障、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壁垒破除等方面加大对文化创新的保障,打造了文化协同发展创新的模式,在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赋能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升级、突破软硬件“卡脖子”技术、加快文化版权交易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文化自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对于文化自强的目标锚定,是党和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所做出的新部署,体现了党对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探索。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出台,也印证了这一动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着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强作为自信的进一步发展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文化自强是关于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这启示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广度和理论的高度去把握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从新时代伟大文化变革中去理解“文化自强”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一方面,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深入和推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补充和深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文化自强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事实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以历史主动精神回应时代化之问和现代化之问,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自强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个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文化自强正是“轮”与“翼”的动力来源。对人民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精神成长史、精神发展观进行丰富、构筑、锻造和刻画是文化自强的必然指向,也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化自强是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回应,具体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曾领先于世界,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近代以来,我国一度面临文明蒙尘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文化建设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目标,推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强与复兴。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目标还包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向世界阐释好蕴藏其中的中国故事,是联结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主流叙事的关键节点。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建构国家形象的关键之举,也是向世界展现积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焕发光彩的时代机遇,我们有信心讲好、有底气讲好、有志气讲好中国故事。同时,需要厘清的是,文化自强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情怀去海纳百川,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有机统一,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之“为我所用”,并为世界文明增光添彩。
文化自强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表征。所谓新辉煌,新在从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心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并得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逐渐分明并交相辉映,对网络生态的治理紧锣密鼓,成果显著,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以文化自强为指向,抓实抓好各方面工作。一是以文化自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合力和引领力,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上;二是以文化自强着力培养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营养;三是以文化自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具有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上不断发力,创造一个人民文化人民建、人民文化为人民的中国文化生态系统;四是以文化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创造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民族秉持着“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信条,是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民族。如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文化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焕发新活力、再创新辉煌,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六、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这十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因地制宜的现代化之路,只有真正发挥本国优势、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的道路,才能真正走通走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树立了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作为建设好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承载着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光荣责任。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与作用。从人类文明维度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不只是中国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的精神宝藏,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挑战的重要启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启迪。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强调注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新型文化业态和跨界赋能、国际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这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较之于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文明发展史,更能体现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呈现人类在探索更好社会制度上的中国贡献。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落脚点,它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去依附的新型道路形态,是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文明反映。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传承与创新,更来自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这个过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化提升,需要抓住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民更加全面地发展。这也决定了中国在进行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文化自觉观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人类优秀文明经验,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明进步。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自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相互借鉴,因相互借鉴而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无不是在交流、交融与碰撞中发展的,绝对封闭的文化往往会被历史淘汰。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坚定树立和躬身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价值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惟其大道方致远,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就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自强,以负责任的文明精神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协调行动、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带领着中国人民仅用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靠物质掠夺、文化强迫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通过杜撰各类谣言妄图操控国际传播舆论、以文化虚无主义扭曲中国历史和文化,试图以不同的模式和方式造成中国的文化失序、文化分裂和文化冲突。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则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更大力度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现代化。面向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要敞开大门,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坚定走去依附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既不奴役他人,也不附庸他人。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要提高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文化产品。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要引领国际社会更好适应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变革,更好适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推动世界各国超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携手共建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平安全的文明潮流。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要把文明的多样性转化为文明进步、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进中国与世界的文明理解,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为世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原文链接:https://www.kdocs.cn/l/ceawAgMZUM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