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9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震学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致辞。他表示,作为依托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将大力支持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为中国地震学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揭牌仪式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张培震教授带来题为《中国大陆构造与地震—以华北和华南地震构造为重点》的报告,他分享了华北现今构造变形的驱动机制、华南及沿海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等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高锐教授以《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岩石圈尺度构造演化—从古老化石俯冲到新生代碰撞俯冲造山》为题作报告,详细介绍了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的化石俯冲与克拉通演化以及陆陆碰撞、大陆深俯冲、陆内造山等构造演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员作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科学研究进展》的报告,讲述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对了解火星的环境、内部结构、演化、驱动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南方科技大学林间教授带来了《未来海洋地球物理》报告,介绍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发展海洋尖端技术和海洋高端人才培养等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教授以《地震全过程数值模拟及其防震减灾应用》为题,介绍了地震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意义、地震过程数值方法简介以及该方法在防震减灾的初步应用等。
在“地震学未来”学术研讨会环节,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带来题为《地幔不均匀性的空间谱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和《太平洋板块运动与燕山运动》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带来题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项目进展概况》和《多尺度地震成像揭示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背景》的报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研究员带来题为《天然地震学与勘探地震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和《火星地震学 — 认识、问题与未来方向》的报告,北京大学宋晓东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研究员带来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东亚岩石圈面波反演》和《宽频带地震仪器与数据共享探讨》的报告。
本次会议还参观了坝光展厅、深圳海洋大学(筹)校址和筹备办公室,进行了现场研讨。
据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震学未来”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地球物理高精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市深远海油气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深圳海洋大学筹备办公室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
供稿: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通讯员:黄惠婧
编辑:朱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