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圳 | 科学和人文的相互交融与创造性转化
2023年09月26日 媒体

近日,2023年第4-5期《文化深圳》刊发了我校讲席教授、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的文章《科学和人文的相互交融与创造性转化——关于深圳城市精神涵养发展提升的思考》,全文转载如下:

科学和人文的相互交融与创造性转化

——关于深圳城市精神涵养发展提升的思考

陈跃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在具体如何谋划和建设深圳的城市精神方面,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也特别强调要“培育文化厚度,注重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近一段时期,对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在深圳的历史建构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专家学者同行已经多有论述,这里无需赘言。本文主题论述所指,关注的是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即选择从当代跨学科比较研究方法论的视野,去观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之间的“相互融合关系”及其对于涵养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现代深圳城市精神的价值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40余年,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为全球瞩目,与此同时,在与城市文明相关的科学、人文、艺术诸方面也成就卓然,尤其是在城市文明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各种亮眼的科学、文化、人文、艺术、美术以及博物场馆星罗棋布,书城、音乐厅、演艺剧场、露天群众娱乐的表演空间也以棋盘格式的布局展开。文化季、图书展、文创博览会、艺术节等已成为定期的年度活动。高校的文学艺术鉴赏和表演活动四季不同,生动活泼。市民自发的读书会,文化艺术活动此起彼伏。这些都构成了深圳城市精神文明的当下文化底色,成为经济建设的文化动力、社会社区人居安定的文化平台和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城市精神与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和结构创新诸方面,作为深圳人的我们仍需看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当代独特发展问题。尤其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头部城市以及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我们应该要有特别的紧迫感。对于立志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市范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佳城市代言的深圳,置身于21世纪的今天,如何涵养自己的城市精神,除了在学科范畴和现实关照层面要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各自的疆域加以全面深入论述之外,私意认为,可能更需要站在全球和新时代的格局高度和跨学科方法视野,去关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之间的交叉关系、内生源泉以及整合创新转化的生长动力,以此去发掘属于深圳的、最突出的多元文化精神融合与生成的特色,并以富于深圳个性的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相区别于其他国内外头部城市,实现创新性城市文化精神建构的超越,追求实现深圳城市文化精神引领未来的战略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沉下心来认真做一些总结与反思的工作。回顾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在关于党和国家政策引领下所释放和催生的巨大能量和世所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指标的总结方面,我们已经做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梳理工作。对于未来深圳在中国如何继续先行先试,如何引领新时代的创新驱动和提升发展,我们似乎也能大致了然于胸。但是,对于这座城市几十年发展中究竟凝结了什么样的城市精神,基本的社会表现形式和话语呈现特征是什么?我们目前似乎还关注不够。譬如对于“来了就是深圳人”以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等许多口号所展现出的城市精神,系统深入的梳理、阐释和理论总结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至今尚未能有说服力地回答类似这样重大的历史回溯性追问,即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办了不少的经济特区,成就各异,各自辉煌。但为什么只有深圳异军突起,短短时间内,从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世界排名前列的超大型现代创新城市,成为中国新型现代化城市建设范例?总结深圳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由于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以及各个省份人群的优势集合、特殊配套政策的支持机遇,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今日辉煌。那么,经过40余年的发展,深圳究竟已经萌生、成长和涵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独特的城市精神?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尽快去研究、总结和回答的历史课题。而未来,深圳要承担起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市范例的新使命,如何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大政方针,厚积薄发,全面涵养具有深圳特色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依此形构具有文明示范意义的深圳城市精神,更是我们要去研究、践行和完善升华的重大时代课题。

观察当下的深圳,城市建设如科幻电影般日新月异,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为龙头的经济如火如荼,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你追我赶,大学越办越多,各类优质文化艺术活动此起彼伏,会展与文创产业已成规模化集群崛起。

相比之下,围绕与之伴生应该成为灵魂的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艺术精神的发掘、涵养、营造、推广和理论总结工作却不够响亮。与“北上广”相比,我们这座叫“深”的城市,其自身“精神”的研究发掘还不够深厚。我们以“精神”建设为志业的研究机构的人才规模与其他头部城市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界别 ;本土扎根从事原创性工作的团队和名家大师迄今不多见;深圳 40 余年改革开放实践理论应该激发出的本土性、原创性重大课题和成果产出相对有限 ;我们已经有十多所大学和一批研究机构,尚无一批在全国具有文化学术指标性意义的核心期刊。这些都与深圳作为一座具有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国际化创新城市的地位不太相称。未来我们如果需要源源不断地催生真正属于深圳的城市文化精神的“金蛋”,涵养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厚植生长这些精神的文化土壤,建设自己的原创性学术队伍,营造自己城市独特的文化学术风格,无疑是当下一桩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尤其是面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建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深圳的特殊发展历史,需要找到特别的、适合这座城市精神文化研究与实践谋划操作的重要的方法路径与问题意识。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深圳发展的龙头,科学研究和本土大学教育是随之而来的后发需求。尤其是尖端基础科学研究的布局展开,譬如光明科学城、深圳湾实验室等还只是近些年启动的战略举措。至于人文与艺术的发展,虽然硬件建设成就十分突出,但队伍和学科发展的力度略显滞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领域的发展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的,缺乏合适的机缘、机制和方法策略去融合发展。

而真正要涵养深圳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实现精神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就注定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系统工程的观念意识出发,将在队伍和学科方面分属于不同领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命题相互关联起来,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由此引发的科技、人文与艺术命题加以跨学科的考量并熔铸成相互整合的普遍性共同命题,施以系统多元的交叉融合研究和实践展开,共同做好深圳城市精神涵养这篇大文章。这无疑应该是当下重要的视野格局建构与方法论路径所在。

曾经以往,当我们尚处在自身发展疆域局限之内的时候,当科技界的创新精神遭遇传统规范和伦理难题之时,人文学界就很少深入去穿透了解和参与讨论;而当社会发展遭遇公平和社会伦理道德困境,或者文化产业遭遇发展瓶颈之时,科技和经济学家们也无暇坐下来和人文社科学者一起谋划改革思路。

回眸当下,有哪些人真正相信文化也是资本?有哪些人相信历史传统和自然遗产也是生产力要素?更遑论文学和艺术。又有哪些人愿意相信文化圈子会快速长出独角兽?而这些“圈子”意识、思维惯性和方法陷阱,恰恰正是城市精神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观念瓶颈所在。社会和城市发展千头万绪,但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指出的那样,归根结底, 一切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谈科技的“创新驱动”,谈未来城市的发展,自然是没法离开新科技、人工智能、优化环境空间,离不开投资聚集和城市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等技术和设计命题。

但是,人在未来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个体和群体的福祉与精神面貌,以及与之相关的社区环境、生态样貌、语言交流丰富性、历史文化延续与转化,城市的空间与个人关系,不同地域文化和知识教养背景下的市民人群的和谐共生和幸福感,作为“深圳人”的文化和心理认同,这诸般人文命题如何与科技进步实现有机融合,或将成为城市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回溯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收获。深圳40余年的成功,是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是时逢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是数代深圳人踔厉奋斗的成就。深圳的成功核心要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不断引导,是各时期施政群体的胆略和决策布局,是深圳当初作为匮乏地域的危机逼迫和改革压力,更是因为有足够提前量的改革举措对具有创新冲动的人才举国性的召唤和吸引,同时也包括深圳为各时期各层次人才和劳动者不断创造提供的生存发展环境条件……这些都是可以触摸和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从更深层文化精神构成考察,深圳的成功,更是众多重要文化要素共谋共创共生的结果。这些文化诸要素至少主要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大国文化;岭南地区具有开放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譬如勇于“闯金山”的潮汕文化、广府文化以及迁徙四方的客家文化;有港澳地区融汇中西的科技金融和管理文化;有各省市区前赴后继闯深圳的几代年轻人为改变生存处境,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家族、社区和省域文化;当然还有来自现代西方以硅谷和各科技湾区为代表的当代创新创业文化等等。正是这些多元文化在深圳这块地方的共生合力,从而推动了深圳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和全面创新。深圳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是因为同时具备了这样完整全面的多元文化生长和创新发展的文化要素,从而实现了属于深圳的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当代生长和新建,进而成为深圳成功的内在城市精神文化背景。这种跨越古今中外、综合各地域、多元一体的族群抱团,其吃苦耐劳、坚守执着、闯荡四方和发展创新诸方面优秀的文化基因在深圳这个特区综合激发,转换新生,就逐渐形成和正在形成深圳与其他中外地域明显区别的现代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这种多元共生的综合精神要素及其现代创新升华,也许正是过去40余年深圳得以脱颖而出的主要奥秘所在。而未来我们所需要熔铸涵养的深圳城市文化精神,也需要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系统综合去考量、去谋划、去施策和提升建构。

如从跨界视野去观察深圳的科学文化精神,一旦将科学与人文、艺术一起考量,就会发现深圳有一种充满科学、人文和艺术综合呈现色彩的科幻性城市科学风格。敢想敢试,舍我其谁,以解决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新应用为目标是深圳科学研究的精神追求。而宇宙太空、星辰大海的狂放想象是科幻文学的想象力根基。对于这种想象赋予创意的艺术语言表达则是艺术的创新需求。这三种精神的跨界融合完全有理由催生深圳科幻文学各个文类的健康壮大。而基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来考察,无论如何,深圳都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科幻性的城市。深圳未来城市文化精神的科幻性实际上已经在酝酿萌生。2023 年春天前后,科幻舞剧《深AI你》、科幻哲理剧《云身》和科幻音乐剧《独角兽》在深圳的集体问世,绝非是偶然的巧合。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深圳成为熔铸科学、人文和艺术为一炉的“科幻之都”,让科幻性成为深圳城市精神的又一张未来名片。

对于深圳未来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的涵养和提升,如果能够在视野上真正遵循整体与结构多元的系统研究体制,在方法论上积极选择学科跨界交叉与诸元融合的方法论策略,那么,我们应当有信心在建构具有深圳个性、中国特色、现代世界典范的城市精神方面,走出全新的路径。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