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怿:在南科大,开启事业的第一步
2023年11月10日 人物

如果你走进生物系教学教授邓怿老师的办公室,一定会被办公桌上一副色彩鲜艳的画所吸引。画面里,邓老师身着一袭长裙站在校门外,望向远方。那是今年毕业季,一位化学系的毕业生赠送给邓怿老师的。据邓老师回忆,四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浙江招生组曾邀请自己动员过这位同学,但之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2021年教师节,她收到一张卡片,“这张卡片上没有写姓名,但我收到后就意识到这就是我当年动员过的那位同学。虽然她选择了化学专业,但仍然对生物学十分感兴趣。在大三学有余力的时候,她选修了我教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四时还旁听了肿瘤生物学。”后来有一次他们在校门口碰见,互相打了招呼,“我还能想起来,那次在校门口的相遇,没想到她会把这个场景画下来送给我,让我非常感动。”

微信图片_20231031091156_副本.jpg

从零开始,在实践中引导教学

邓怿刚到南科大时,生物系才成立不过几个月,当时的一个重要工作是逐步建设完善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并建立起自己的培养特色。此前,邓怿没有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但她认为从零开始的好处就是限制比较少,“早期加入生物系的老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除了参照国家的专业质量标准,大家也都吸取了自己在求学、工作时的经验。例如哪一类课程是我们自己学习过程中相对缺少,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又觉得很重要的,就会放进我们的培养方案中。”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邓怿和生物系的老师们都非常认可要在实践中引导教学。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引导教学?

理论课的学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但并不是简单的接受和背诵。很多刚上大学的学生都认为生物就是背名词解释,只要知道某个内容如何定义,去记忆就可以了。邓怿认为这种理解十分僵化,在实践中引导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层次,“实验的结果不仅解释了现象,还能升华成新的概念。课程中讲述经典的实验就是帮助同学认识概念形成的过程,虽然有时候听起来像是在讲历史,但是这些重要的历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邓怿是细胞生物学研究出身,曾经涉足过几个细胞生物学的领域的研究。在课堂上,她会将实验思路和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向同学们介绍如何开展实验、解释实验结果,“把真实的实验设计带到教学内容里来介绍概念,可以省略单纯的记忆而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同学们能有所启发,继续开展研究,那么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在实践中引导教学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本科阶段给学生种下科研的种子,让本科生都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学习。生物专业的培养方案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科研创新项目类课程,要求本科生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做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暑期的科研实践而获得相应学分。2017级有一位学生让邓怿印象非常深刻,他在大一暑假即加入了邓老师的实验室,学习了基因克隆等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受到了邓老师的影响,大二、大三又相继加入了另外两位老师实验室,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不同领域,最后在第三个实验室找到了他最喜欢的合成生物学方向,“他真的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也如愿去到了这个方向排名最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

从制作学术海报到设计课题,传递“学以致用”理念

邓怿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非常注重“学以致用”的理念。据她回忆,在过去求学读博期间,曾经要建立一个体外酶解反应体系来检测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实验初期,经历了多次失败。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她的导师分析了具体的反应过程,发现在实验体系中采用的缓冲液的缓冲能力较弱,不足以中和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质子,pH下降可能是实验失败的原因。于是,她更换了在反应所要求pH条件下具有最大缓冲能力的缓冲液,“结果实验马上成功了!其实计算缓冲液的缓冲能力是我以前在分析化学课上学过的,但是我却不会用。而我的导师通过实际应用——计算,一下就发现了问题。”这让邓怿真切感受到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邓怿讲授一门面向大二、大三本科生的课程——分子生物学,深入介绍了基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基因的代谢,包括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等等。这门课程有一个考核项目,要求每个同学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包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和技术、什么作为对照实验组、预期实验结果、结果与预期不符将如何解释、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等等,来解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在课堂上汇报。完成项目后,很多同学都感觉锻炼了科研思维,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微信图片_20231110095426.jpg

邓怿与iGEM比赛团队合影

曾经,几位同学的项目设计了一个课题,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改造nanobody,将其富集于外泌体,用于靶向治疗KRAS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课程结束后,他们兴致勃勃,想要真正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张彦博作为队长招募团队参加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比赛,并邀请邓怿老师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最终,这支队伍在比赛中获得银牌。“同学们成功从课堂作业延伸到课外实践,从‘纸上谈兵’到自己设计实验、购买耗材、做实验、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重复,不断地寻找失败的原因,最终获得了完美的实验结果。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也真正实现了这门课的目的。”邓怿说道。

微信图片_20231110101001.png

肿瘤生物学课程学生的作业

邓怿老师还讲授另一门课程——肿瘤生物学,这门课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这门课有一个有趣的作业,要求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肿瘤相关的致癌或者抑癌基因,以学术海报的形式全面介绍这个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你可不要小瞧这张小小的学术海报,这其中能看出来你是否阅读和理解了大量文献,是否具有归纳总结、提炼重点的能力等等。”很多本科生一开始很难建立起生物科研的思维,经常只是仅仅跟随导师或者师兄师姐的指令,没有认真思考整个课题以及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学生从顶层来思考这个课题,逐步建立起科研思维。

看着生物系一步步建设起来、发展成生命科学学院,有越来越多年轻优秀的老师加入,邓怿也感到很开心,“现在学院能给学生的机会更多了,这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能让学生们看到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未来,邓怿将继续在生物教学道路上前行,为更多学生带来学术和生活上的指引。

 

供稿:生命科学学院

通讯员:付文卿

编辑:曾昱雯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