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杂志 | 刘辉 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新定位新实践
2023年11月20日 媒体

11月17日,微信公众号“艺术教育杂志”推送了《刘辉 | 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新定位新实践》,报道了我校讲席教授刘辉对我校美育工作建设及高校美育未来发展的阐释。全文转载如下:

微信图片_20231120094650.jpg

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新定位新实践

刘辉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

640 (1).png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言简意赅、高屋建瓴,阐明了美育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中新的意义,新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美育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新定位、新论断,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推动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明晰了美育理念,加强美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对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的全面素质人才的普遍共识,美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美育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如何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的工作意见,如何围绕新时代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探索开创美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新方案就显得格外重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何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如何开设,教材如何选编等一系列的美育工作摆在各高校和美育工作者的面前。这既需要回答,更需要落地实施。

据笔者所知,全国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改进出台美育工作的措施和具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美育的时代发展这一课题,抓住主要环节,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在探索美育的时代发展这一课题上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具有新意的美育理念和工作内容,让人们对美、对美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五周年之际,通过探赜索隐,缕析美与美育的本质和内涵,并结合南方科技大学美育建设方案,就助力推动高校美育未来发展提出刍荛之见。


一、提高对美的认识,明确美育工作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美育工作,如何让美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可以达到美感教育,可以达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①的作用?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工作任务。

美是人类创造的,更是每一个人创造的,美因人而宜,美在人的心里、眼里、血液里,更在每个人的言行中,美无处不在。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从微小的量子到宏大的宇宙,从自然风景到艺术作品,从人的小我情感到社会的大我情怀。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哲学家普遍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

先秦时期,先贤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就,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体系。战国时期孟子就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西周的教育制度则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并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六艺”包含一定的人文修养元素,其中的“乐”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乐教即艺术教育,它被用来“修内”、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也是美育的雏形。

孔子重视艺术教育,尤其重视礼乐教育。他在《论语·泰伯》中阐述了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艺术教育是完成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教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开创了重视艺术教育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以孔子、老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道思想共同构建了至今仍发挥广泛作用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

在美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音乐家、美术家、戏剧家、舞蹈家等都试图给“美”下定义,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哲学思考才能认识和接近美;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美学观念中,美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知的体现;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并将美视为一种表现人类精神价值的艺术形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范围是美的艺术或艺术的美。

无论哪种观点和解读,美都是实实在在的感官体验,是触动心灵的感悟,是撞击灵魂的震撼。美来自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文学、艺术乃至科学等都是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它们让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丰富无尽的想象。

美无处不在,美多彩绚丽,美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源泉。美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存在于自然中,属于全人类。美是纯洁的,也是人创造的,美需要人用心传承,精心培育,细心爱护。“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②

“教育曷贵也?语小,个人之生活系焉。语大,世界国家之文化系焉。”③

新世纪以来,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历次党代会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述。这一点足以证明了美育工作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内容之一。

美育能够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认知;能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美,每个人又通过美育继续创造美;让追求美、创造美、传扬美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


二、推进高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与责任,而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事。高校有着较为充裕的美育工作资源和美育工作优势,能将优势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为开展美育工作的强大力量,可提供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因此,高校培养素养全面、人格健全、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全面培养人,既要教师有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又要有完善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内容,用艺术来陶养人的性情。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办学宗旨的南方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美育工作,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提升了理工科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又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一流文化思想引领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探索具有科技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并始终将追求科学之美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维度之一, 正是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2022年初,南方科技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行列。学校提出了“三三五”学校发展建设方略,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的工作,其中要求美育工作与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640.jpg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高校美育论坛

(一)建设公共艺术课程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面向全校学生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95门,如艺术概论、中国声乐作品赏析、古典音乐零距离、中国器乐作品赏析、钢琴演奏艺术赏析、体态律动、古琴、走进舞台剧、工笔花鸟、美术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经典戏曲作品赏析、京剧、吟诵、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表导演基础、朗诵艺术、艺术与科学大讲堂等,其中,理论常识性的赏析课和感知体验实践课约各占一半。

(二)改革创新公共艺术课程

根据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要体现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和要求”的原则,南方科技大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梳理。经过调研论证,将理论和体验两类课程按照德、艺、礼进行梳理、细化,形成集“德修”“艺修”“礼修”为一体的“三修”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筛选,探索艺术与德育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新模式。

1.关于“德修”课程

德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主要支撑。我们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带领中华民族冲破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从赶走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改革开放,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走向胜利的内容融入到课程当中;将呈现家国情怀、爱国内容,将中共党史、爱党爱国、廉洁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我们以爱国、爱党、爱人民为主题,以廉诚自律、集体荣誉感、荣辱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陆续开设了红色旋律中的党史、旋律中的清风明月·廉诚音乐、我和我的祖国、红色经典音乐赏析——流行演唱与技巧、奋进新时代 百艺讲百年等专题精品艺术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入脑、入心、入魂。

2.关于“艺修”课程

“艺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包括各门类的经典作品赏析,让学生去感知、体验经典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感性能力体验和文化素养,开设如岭南画派鉴赏与实践、流行音乐赏析与演唱、视唱练耳、书法篆刻、素描、剪纸等课程。

通过“艺修”课程,让学生了解艺术各门类常识性的内容,包括艺术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特点、时代背景、文化元素、创作技法、表演手段、艺术特色等。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艺术修养,还开设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美术史、设计艺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戏曲美学等。

3.关于“礼修”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与各书院共同组织管理了13个艺术社团,开设了近20门“礼修”的艺术实践课程,同时还组织建设了四支高水平艺术团。

“礼修”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涵,提高审美素养和礼仪文化;还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注重艺术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开设古琴、古筝等传统器乐演奏班;国画、书法、剪纸、篆刻等美术班;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等仪式班;孝道、亲情、爱情等家和班;茶道、香道、花道等雅道班,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总之,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的体现,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优秀的教材对于授课的目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徒劳无益。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理性思考、精心策划、悉心研究,逻辑要贯穿始终。结合教学方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个性编写,以确保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打造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打造“一季一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月月有活动、季季亮精品、人人是主角、处处有星光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模式。如春季:礼遇南科·传统文化月;夏季:仲夏夜·毕业季艺术社团展演;秋季:南方科技大学文化艺术节;冬季:校庆晚会暨“南科好声音”歌唱大赛。

充分利用南科大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环境育人的资源,汇聚成“北斗七星·艺术中轴线”,打造多个南科艺术地标。以艺术普及为导向,开展沉浸式的文化艺术体验,让美育实践活动触手可及,让艺术因子浸润每位学生的心灵,让“美”的星光洒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五)开展美育工作理论研究

美育育人是塑造人类精神世界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工作,它不仅塑造审美观念、审美意识,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美育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诸多挑战。因此,加强美育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对美的本质,美育育人工作的内涵、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的分析研究。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指明了新时代美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基本定位。美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深入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美育工作任务,开拓新思维去创造性地研究美育工作,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加强美育工作的普及和持续不断的推广;注重美育和科学的完美结合,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素质;关注美育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借鉴世界各地优秀的美育成果,从而丰富美育工作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大道似砥,趋势如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美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因科学的发展而更加便捷,因美的滋养而更加绚丽多彩。让美与科学携手创造更快乐、更美好的世界,与美同行,向幸福出发!


注释:

①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2020-10-15.

②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③戴逸.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黄炎培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Pzv5IJbw_jL17UI9uOf3Q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