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讲堂 | 张国刚教授分享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理解
2024年05月25日 讲堂

2024年5月25日晚,南科大讲堂第365期在我校理学院1142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作题为《从中国看西方: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反思》的报告。讲座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凌主持。

张国刚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及中西文化关系史,曾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正奖和提名奖、第十届“中国好书奖”、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和第十六届提名奖等。

121.jpg

讲座现场

讲座中,张国刚寄语南科学子,不要死读书,要识“时务”。他认为,当前最大的“时务”是中国式现代化。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随后,他回顾了中国文明发展阶段,指出人类的共同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目标性价值、相对性价值等。

围绕实践和方法论,他重点强调了“经”与“道”的三个维度:第一层,经是常规道理,道则追求“根本利益”;第二层,经是一般程序,道则是最佳结果;第三层,经是道德理性,道则是实践理性。

如何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重新认识中国?轴心时代的西方与东方文明,究竟有何差异?张国刚通过对比几种文化的差异指出:古代希腊文化重自然科学与哲学,西亚南亚北非文化突出神学与宗教学,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现实人生与历史智慧。

讲座最后,张国刚表示,对现代化的成功落地的“术”的探索,是十分个性化的追求。塑造这种个性的“水土”是什么呢?无疑就是这个国家或者文明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就中国而言,就是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就是十三亿八千万人口的现实状况,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诸多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现实国情,不仅被动地构成了现代文明涌流的河床,而且主动地创造现代文明的土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正是在这些给定的条件下探索和讲述。

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国刚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222.jpg

颁发证书

张凌为张国刚颁发南科大讲堂荣誉证书。他表示,张国刚教授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比较视野,介绍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其独特性,以深邃的史学眼光、理性的学术研究、扎实的哲学思考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理解。这些对南科大的通识教育以及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极具启发意义。希望同学们积极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道路。

供稿:宣传与公共关系部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