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办“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
2024年09月27日 综合新闻

2024年9月21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遗产》编辑部、深圳市坪山区文化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承办的“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南方科技大学拉开帷幕。我校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基地主任张凌,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蓝蓝,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晓春,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葵等出席工作坊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240926094903_副本.jpg

活动现场

工作坊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遗产活化利用问题,尤其关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对遗产活化利用的影响,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40余名优秀学者前来参与研讨,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片2.png

张凌致辞

张凌在致辞中指出,南科大自建校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始终致力于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创新型大学。学校建立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期待未来和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的文化遗产事业建设。

图片3.png

陈蓝蓝致辞

陈蓝蓝表示,坪山区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可能,以文化为媒、文物为介,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走出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路子。此次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办会,是坪山区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尝试,期望通过此次学术工作坊,为深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工作提供更多启发。

图片4.png

刘晓春致辞

刘晓春表示,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辑刊《遗产》,是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发布平台,在学术沟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遗产》未来继续有亮眼表现,也希望南科大能够在遗产研究领域发挥更多引领作用。

图片5.png

王晓葵致辞

王晓葵表示,本次工作坊既是“从书斋走向田野”的一个具体实践,也是学术机构与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一次深度合作尝试。期望能够通过相关学术对话与讨论,加速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

大会的主旨发言聚焦遗产研究的宏观问题。刘晓春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公共性问题》的报告,对遗产公共性的建构机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凡行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生保护与活态存续》的报告,从比较文化角度为中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贡献了新观点、新视角;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作了题为《深圳滨海客家的理论初探》的报告,详细梳理了滨海客家的概念由来、界定和特点,丰富了深圳本土客家遗产研究的理论体系。

图片9.png

发言环节

分组发言围绕六个分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遗产活化利用的东亚经验、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建构、多媒体时代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深圳本土客家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除了本土的案例之外,还有以日本、马来西亚、拉脱维亚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报告,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宗旨。

图片13.png

学术考察

工作坊还前往坪山区长守戏剧谷和大万世居进行学术考察。

会后,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领导会同参会专家与坪山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坪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问题相互沟通意见、探索交流,提出了多项推动坪山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有效活化利用的宝贵建议。

此次“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的举办,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也为促进深圳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工作坊结束后,《遗产》编辑部将对参会论文进行评选,并将优秀论文纳入《遗产》辑刊的出版计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供稿:社科中心

通讯员:金旖

摄影:王超

编辑:周易霖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