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全力建设“双一流”、实施“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一步的冲刺之年。对于十四岁的南方科技大学来说,是奋斗与收获双向奔赴的一年。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下,学校多个指标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值此新春之际,我们推出新春系列特稿,从党的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育、学科教学、科研学术、文化建设、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回望2024年的耕耘与收获,为做好2025年工作凝聚共识,携手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5年,学校将迎来建校15周年。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在学校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南科人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心使命,践行“明德求是 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扎根新型研究型大学之基,加快建设“双一流”步伐,全力推进实施“三三五”方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添劲蓄能,勇攀高峰!
2024年,南科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维度持续深耕,结出累累硕果,砥砺奋进、再谱新篇。
自建校以来,南方科技大学便承载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学校在学生思政教育、党团建设、书院与院系协同、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构筑起坚实的高地,努力培养可堪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迈入建设教育强国的崭新历史时期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南科人于人才培养的探索之旅中,始终坚守初心、勇毅前行,不断为教育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思想领航 铸魂育人启新程
“双一流”建设以来,我校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建立了“三大圈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以学促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年,南方科技大学在思想引领方面持续发力,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书记、校长每学期分别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这个开学季,校党委书记姜虹以“我志在寥阔,击楫正当时”为题,讲述时代的变迁,解析深圳城市特性,娓娓道来南科大及南科人的故事,更用生动丰富的实例帮助新生树立“五观”、涵养精神。校长薛其坤则以“秉承自强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为主题,结合国内外形势、世界科技发展格局,讲述了学校与个人的发展历程,并鼓励南科学子发扬“自强”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学校创新思政课教育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学校系列特色思政课品牌,善用“大思政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抬头率”,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精心打造系列精品思政课程,2024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推出创新型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创新》,让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实践创新的关系,全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与深圳的新使命等内容。创新性开设“成长通识课”,不断丰富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大德育工作格局切实发挥了思想引领作用。学校还获批了“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入选深圳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
2024年,全校各级团组织开展160余次思政实践活动。暑期,南科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足迹遍及11省25市,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团、理论普及宣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发展成就观察团、绿美广东建设团等团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山河,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全育人 构建“四维协同”新型学生工作体系
2024年11月7日,学校召开了学生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往学生工作,对未来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研讨与部署,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举措应运而生,为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经学校研究,未来学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有特色和成效,立德树人理念得到进一步明确,更加深入人心;书院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书院育人特色品牌,书院育人优势更加凸显;学院的育人基础进一步夯实,建立健全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和具体举措,双院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生工作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为双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意识进一步提高,更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南科大“书院+学院”双主体育人的工作格局,赋予了协同育人的独特内涵,逐步形成了“四维协同”的工作体系,即双院协同、职能协同、过程协同、目标协同。2024年,学校共开展书院、学院、学工、研工协同活动超过60次。书院、学院以导师为纽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引导教育、学风建设与学业帮扶、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如“导师说”“文章诊所”“专业日”等生动有效的探索实践。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
全方位育人。学校着力建设了一支包含辅导员、书院导师、学院导师、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大学长的学生工作队伍,通过各单位各司其职、融合互助、取长补短、协同育人,构建了学校全员育人的基本格局。
生源广进 基石稳固 招生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2024年,学校连续第十三年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根据综合成绩科学选才,招生报名人数、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高质量录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新生,首次以全国高校联招方式录取优秀港澳新生,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本科招生整体生源质量稳中向好。在广东、山东、北京等24个招生省份共录取新生1350人,通过全国联招考试招收华侨港澳台新生10人。新生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高考、联考成绩优秀。研究生招生数量再创新高,共录取研究生新生2347人。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次面向全球招收研究生,2024级首批已招收专项计划近50名博士生、近100名硕士生。该学院汇聚顶尖师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具有宽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突出专业技术与创新创造能力并且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卓越工程师。同时,学院将打破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此外,南科大2024年获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资格,自2025年起,我校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通过港澳台研究生考试进行招生。
2024年,南科大伦敦国王联合医学院首年招收53名本科新生。南科大伦敦国王联合医学院由南科大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共同举办,首年招生的两个专业学制4年,课程体系由南科大、国王学院双方教师共同设计,课程由双方教师共同教授。联合医学院依托于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新教育特色和伦敦国王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学生将同时在两校注册学籍,并将获得两所大学的学位。
此外,在校国际学生增长至136人,其中本科生85人,研究生51人。留学生生源国增至27个国家,留学生群体进一步多样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代表性高校,南科大获批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资格,这将为全球优秀学子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赛场竞逐 实践创新不断实现历史突破
在2024年的学科竞赛舞台上,南科学子大放异彩,创造历史。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2支参赛队伍历经校赛、省赛、国赛和“日新”(创赛)训练营等环节,获得1金1银4铜的佳绩,获得金奖的项目数量、获奖项目总数创下历史新高。在此前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广州工行”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16支队伍获得6金6银4铜,获奖率100%,刷新我校历史最佳成绩。
一年来,南科学子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频频刷新赛绩,更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我校机器人社“南科智能”代表队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中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并且在技能挑战赛中排名进入全国前十,突破参赛历史纪录。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2024)广东省决赛中,我校5个项目取得3金2银的好成绩。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中南科大代表队首次获一等奖。南科大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培博士生胡虹慈与团队开发的创新项目《NexLoop》荣获红点设计概念奖“最佳设计奖”。
在科研学术方面,南科学子专注前沿领域探索,不断突破。博士研究生钟立平、陈福栈荣获国际固态电路学会博士生成就奖。在数据库领域全球顶级学术会议SIGMOD 2024的程序竞赛(ACM SIGMOD Programming Contest)中,我校参赛队伍Alaya获得全球冠军。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决赛中,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卢思润参赛的项目获全国一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数学系2024级博士生彭漫婷的研究论文入选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22届年会学生论坛口头报告,并被评为“优秀报告”。在世界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大会中,我校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研究生李宗泽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获最佳会议论文奖。
除了学科竞赛之外,南科学子在文体赛事中也表现抢眼,展现了激扬奋进的青春风采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在2024年广东省大中学生田径接力锦标赛、中国大学生自行车挑战赛、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都取得突破。
2024届本科毕业生超80%赴境内外名校深造。选择境内升学的本科生中,超95%赴双一流大学深造。近80%研究生毕业生直接就业,其中,超70%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近40%前往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工作,南科大学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回望2024年,南方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征程中稳步迈进,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学校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