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让知识产权真正串联起“实验室”和“生产线”
2025年01月23日 媒体

2025年1月22日,光明日报在1版【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栏目刊登了薛其坤校长的文章《让知识产权真正串联起“实验室”和“生产线”》。全文转载如下:

微信图片_20250123111115.png

让知识产权真正串联起“实验室”和“生产线”

曾经,知识产权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痛点卡点。

看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博弈,我们会发现,这些博弈实际倒逼出很多颠覆性创新和高质量创新。如今,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运行流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问路石”和“敲门砖”。

知识产权具有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创新水平的“度量衡”,也可以作为有效的市场机制,赋能高质量的技术供给与转化输出。因此,我们创设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仅是保护创新创造成果,更重要的是推进共同创新、成果共享。

通过制度化安排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确定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明确的保护预期,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随着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内涵持续丰富,我们发展出一条整体规范度较高,包含评估作价、经济效益化、进一步推广应用等环节的市场化链条,以机制的确定性为科技创新从“象牙塔”走向“大市场”注入信心。

知识产权天然具有串联“实验室”和“生产线”的能力。我任职清华大学副校长期间,主抓学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专业的活就要交给专业的队伍干,我们设置技术转移研究院和企业合作专门委员会,同时积极对接高水平的专利代理机构和技术转化运营平台等,实施科技成果的挖掘、评价和转移转化。

当下,应紧抓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等国家重点专项工作,从政策引导和机制改革等方面继续为高校院所和市场“两头松绑”。为此,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国有资产监管思维惯性,尊重创新与转化的内在规律,从畅通赋权机制、健全容错机制、加强权益激励等方面出实招,加快建立完善能够让技术类国有资产效益倍增的高水平运行体系;另一方面,要以联合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合作等为纽带,打通产学研用衔接路径,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密切联系起来,让市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牵引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作者:薛其坤,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