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南方科技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致仁书院第2届毕业生蔡昊凡,现于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非常感谢母校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作为校友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再次回味当初毕业的喜悦,和大家分享毕业后我个人的点滴感悟。
回想2012年,南科大尚处于初创阶段,选择这所大学就代表着对未来不一样的想法,13年前的南科大,校园里只有三四十位教改班的学长学姐,许多专业甚至需要“边筹建边招生”。在一代代南科人的接续奋斗之下,如今的南科大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名师生,专业设置系统且全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之一。我和很多校友一样,一直持续关注着母校,更为母校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各位学弟学妹们,今天,你们即将踏上人生旅程新的阶段,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胆选择和坚定前行的思考,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雄关漫道从头越,越是迷茫,越要勇敢。在大四毕业那年,我放弃申请联培,一心外申,却在申请季颗粒无收后茫然无措。“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turn them into lemonade.”,感谢我的学术导师张进教授不停鼓励,还为我提供了留校担任研究助理的机会。让我得以有信心重整旗鼓,并在第二年成功申请到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博士项目。我在南科大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许多像张老师这样的老师们的无私栽培。南科大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提供了平台资源,更在于至暗时刻给予的温暖和鼓励,让我们有了大胆选择和重新出发的勇气。
第二,咬定青山不放松,韧以贯之,变以通之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际,我正在加州攻读博士学位。受疫情影响,实验室陆续被停用,直到整个学校都被迫关闭。随后8月的加州山火更是迫使我们所有人紧急撤离。对于研究无线感知的我,需要足够宽敞的实验场地来收集可靠数据,失去实验场地意味着项目的停滞。为了研究不中断,我选择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将家中客厅改造成临时实验室,用有限的设备反复测试,也积极与其他面临同样窘境的博士朋友反复讨论,无数次失败尝试、又重新改进方案之后,终于逐渐摸索出可行的数据采集方法,让我的项目如期完成。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科研路上最珍贵的不是顺境时的成果,而是逆境中的坚持。当最终论文完成时,那份突破困境的成就感,至今仍激励着我前行。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要轻易言败,风可以改变树的方向,而我们的命运,一定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胸中常怀破天意,拓疆开新,敢为人先。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大国科技博弈让学术交流变得复杂,国际合作面临新的壁垒。这些现实困难,我们都感同身受。
但正如《双城记》开头所说,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best of times!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同样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中国的基础科研投入已位居世界第二,南科大的实验室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与国际一流接轨,深圳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完善的产学研生态更让我们这些留美科研工作者心生羡慕。
作为在国内外科研环境都耕耘过的科技工作者,我想告诉大家:真正的科学精神,从来不会被地理疆界所限制,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只会让我们错失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火花。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在研究创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科学无国界,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处。
同学们,无论你们未来身处何处,请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主动拥抱多元思想,这才是南科人应有的科研品格。十多年科研逆旅,我深深地体会到,限制往往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而开放则能让这份创造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在这个充满未知与变化的时代,愿你们保持南科大基因里的那股“闯劲”——以创新为剑,斩断技术枷锁,怀开拓之心,踏无人之境,在空白处画经纬,于无界处筑丰碑!
最后,衷心祝贺各位毕业生,愿你们身上永远闪耀着南科大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