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丨薛其坤校长:开放进步 勇创未来
2025年07月04日 综合新闻

微信图片_2025-07-04_163920_950.jpg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家长亲友:

大家上午好!

南科扬帆凭新浪,鹏城展翅越千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的1401名研究生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教导、关心支持你们的师长和亲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南科大将迎来建校15周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回首往昔,同学们在这里度过的数载时光,是你们的青春芳华与学校的蓬勃跃升相互交织、共同谱就的锦绣篇章。不到十年,我校研究生在NatureScience已发表论文22篇,这充分彰显出你们作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子的突出科研能力,为学校作出重要的贡献。工学院的陈子楠是学校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在陈树明老师的带领下,他斩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同时,作为学校羽毛球队主力,带队勇夺6项赛事冠军,充分展现了南科学子综合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卓越风采。今年,李昕蒙、丁俊两名硕士毕业生获选进入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分别前往新疆哈密市与四川绵阳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学校已连续4年在Emerging全球大学就业力排行榜中位列内地高校第8位。这些闪耀的青春故事和事迹,生动诠释了南科学子“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精神内涵,将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榜样力量。

在校期间,同学们亲历了学校奋进“三步走”的第一步——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奋斗历程。2022年,学校成功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菲尔兹奖得主、世界著名数学大师埃菲·杰曼诺夫全职加入南科大,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学学科发展和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注入强大动力。2023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人工智能学院和“国优计划”国家专项,成为广东省唯一同时入选四个国家专项的高校。今年年初,学校获批量子功能材料等三个牵头或共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年轻的南科大,正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时代使命为牵引,不断进取、阔步向前!这些沉甸甸的成绩背后,凝聚着每一位南科人的心血和汗水,也镌刻着你们奋斗不息、拼搏有为的青春印记。作为这个校园永恒的主人,请你们带着这份荣耀,以自身为范本,把南科大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到祖国各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深圳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踏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最近,任正非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开放会促进我们更加进步”。我认为,这一精辟论断,无疑是应对当下复杂形势的重要法宝,对于即将迈入人生新征程的你们而言,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开放,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息的文化基因。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到西学东渐的学术碰撞,华夏文明始终在交流互鉴、兼容并包中发展壮大。开放,是双向奔赴,不是单向接纳;开放,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妥协。开放,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赢得尊重,在科技创新中赢得进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以你们为代表的青年力量,是最具开放性和创新力的主体,是接力推动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不竭动力。临别之际,我再嘱咐几句,和大家共勉。

一、你们要秉承“开放”的发展理念,以胸怀天下之气魄,奋力将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国家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的当下,做出的重大抉择,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你们要借开放之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成就自己。

你们这一届毕业生中,超50%选择以深圳作为职场的第一站,近70%选择在大湾区工作。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利好政策与广阔舞台,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你们要坚守“开放”的精神追求,以海纳百川之气度,携手共铸更美好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被誉为“科技预言家”的美国作家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畅想了未来25年的世界科技进展。书中提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协作将从替代走向共生,一方面AI将替代人类,完成很多日常的普通创意工作;另一方面人类将与AI合作,指导AI在更复杂的领域中实现创新。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新科技纪元的开端,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也在蓬勃发展。让我们保持开放包容,在科技的快速迭代中保持思想的先进与敏锐,快速接纳新技术、新理念;打破技术封锁与偏见,让高科技发展造福中国,惠及全球!

三、你们要坚定“开放”的行动指南,以与日俱新之气概,在突破界限中成就更好的自我。上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与数学家谷超豪先生的一次跨界学术合作,成为了打破学科壁垒的典范。当时,杨振宁先生在探索规范场理论,因涉及高维数学工具而遭遇瓶颈。1974年,他借回上海探亲之机,向复旦大学数学系发出合作的邀请。复旦大学的谷超豪先生以其卓越的数学洞察力,精准领会了杨振宁先生的物理语言,将深奥的数学概念,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到物理场景。这种跨界交流与合作解决了杨振宁先生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优美的物理模型与高维数学结构实现了完美的衔接。希望你们铭记作为史上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先生的开放包容思想:巧用“他山之石”,打破学科壁垒和知识界限。

不同领域人员、知识、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开放的心态同样是成长的突破口,是生命力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石。固守陈规与路径依赖会阻碍我们的前行,只有保持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勇于突破界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南科园中无过客,一花一木总关情。同学们,在九山一水的美丽校园中,你们是最美的风景;在即将到来的焕新世界中,你们也将是最美的景色。从明天起,你们将从这里出发,去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希望你们胸怀天下,海纳百川,与日俱新,以开放进步之心探索未知,以勇创未来之志书写青春华章,让青春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最后,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