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换届大会暨2025年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2025年07月15日 综合新闻

2025年7月12日,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佘山站)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换届大会暨 2025 年度工作会议在在南方科技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地震局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会议聚焦野外站发展规划、学术研究推进等重要议题,为地球物理领域的科研与实践工作明确方向。上海市地震局局长陈乃其、副局长王志俊、研究员吴建春,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方红卫,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等出席活动。

图片 1.png

 会议现场

方红卫指出,佘山站作为国家级野外观测平台,在海洋地震观测、防灾减灾等领域成果显著。南科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在队伍建设、学生配备及经费支持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加强与佘山站的合作,助推佘山站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陈乃其指出,佘山野外站作为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地球物理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载着跨越百年的科技积淀与光荣使命。佘山野外站将自觉融入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全局,聚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城市安全、推动全球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王志俊宣读了新一届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顾问委员会名单;并举行了野外站站长及副站长聘任仪式;随后,参会专家对《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文件进行审议,重点就开放基金管理、数据共享机制及国际合作条款等提出修订建议。吴建春认为,此次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能更好地发挥站长们的作用,并结合佘山站过往运行情况发表了看法。

陈晓非院士在学术委员会工作部署中指出,佘山站需进一步强化“海洋+都市”双特色,推进深海观测技术研发、城市微震动监测等前沿领域研究。他指出,学术委员会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整合多学科资源,强化校企协同与国际合作。同时,要完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年度学术年会、专题论坛等形式,促进跨领域成果共享,助力佘山站在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平台。

会议期间,与会领导及专家参观了地空系实验室,实地了解了地球物理观测相关设备研发与应用情况。

图片 7.png

参观实验室

本次会议明确了佘山站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了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凝聚了各方智慧与力量。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与平台优势,助力野外站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物理观测研究高地,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图片 9.png合影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创了中国现代地球物理观测先河。与南科大共建以来,佘山站完善地磁、测震等多手段观测,以开放基金和自主课题布局研究,设 “佘山讲堂” 等平台。2020 - 2024 年,发表论文近 200 篇(含 80 余篇 SCI),出版专著 7 部,授权专利 50 余项。2024 年在海洋地震观测与监测新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超大城市防震减灾和地球物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讯员:黄惠婧

供稿: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编辑:韩文嘉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